同自然之妙有:孙过庭书学思想中的天人关系|孟云飞专栏169

河南文苑 原创

2025-04-01 18:04

孟云飞/文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的"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是理解中国书法美学本质的核心命题。这一论断将书法艺术的终极境界归结为与自然妙有的冥合,超越了单纯技法层面的讨论,直指艺术创造与天地自然的内在关联。在当代艺术理论中重新审视这一命题,不仅能够揭示传统书学的深层智慧,更能为理解中国艺术的独特思维范式提供哲学支撑。

自然之道的哲学溯源

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对书法美学的影响,犹如春雨润物般渗透于笔墨之间。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在书法领域转化为对自然韵律的追摹与再现。这种追摹非简单模仿物象,而是要在点画运动中捕捉天地运行的节奏。王羲之观鹅颈转折得笔法之妙,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悟草书神韵,皆是这种哲学观的艺术实践。

魏晋玄学"以无为本"的观念,为书法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意识。卫夫人《笔阵图》所述"横如千里阵云",正是将笔墨痕迹视为天地气息的流动轨迹。这种将有限笔墨通向无限宇宙的思维,使得书法超越了文字载体的局限,成为体察天道的媒介。虞世南《笔髓论》强调"书道玄妙,必资神遇",正是这种玄学思维在书论中的具体体现。

禅宗"即心即佛"的顿悟思想,为书法创作开拓了新的境界。怀素《自叙帖》中"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创作状态,展现了艺术创作中主体意识与自然法则的瞬间契合。这种"无心合道"的创作观,使得书法不再局限于技法训练,而成为修行悟道的重要途径。黄庭坚论书所谓"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正是对这种创作境界的生动描述。

书法创作的自然之道

孙过庭列举的"悬针垂露""奔雷坠石"等意象,实为自然现象向艺术形式的转化范式。这些喻象不是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建立在对自然运动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枯笔飞白的自然呈现,恰似山间崩云之态;米芾"刷字"形成的飞白效果,暗合鸿雁掠空之姿。这种转化要求书家具备将视觉经验升华为笔墨语言的能力。

"非力运之能成"揭示了技法训练与自然天成的辩证关系。王铎日书万字仍追求"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说明技法纯熟后需要超越刻意经营的层面。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的论断,强调的正是超越个人意志的普遍法则。这种辩证关系在董其昌"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创作历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历代书家的实践印证了自然之道的永恒价值。苏轼《黄州寒食帖》中跌宕起伏的章法,恰似江水奔流自然成文;傅山"宁拙毋巧"的主张,体现着对人工雕饰的警惕。王宠小楷疏朗空灵的布局,暗含星汉列宿的宇宙图式。这些创作实践共同构建起中国书法"以天合天"的艺术传统。

天人关系的当代诠释

传统自然观对现代书法创作仍具指导意义。林散之晚年将水墨交融的偶然性转化为必然效果,白蕉在简牍书法中发掘天然稚拙之美,皆是传统自然观的当代表现。这些实践表明,自然之道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与时俱进的创作智慧。

在当下,书法创作面临新的挑战。数字技术可以精确复制传统笔法,但无法替代自然书写中的偶然性与生命力。跨文化视野下的比较研究为理解自然之道提供新视角。日本少字数书法对自然意象的提炼,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对无意识书写的探索,都与孙过庭的命题形成有趣对话。这种比较不是简单的优劣评判,而是通过差异凸显中国书学自然观的独特性。

孙过庭"同自然之妙有"的命题,构建起中国书法沟通天人的精神桥梁。在这个技术理性主导的时代,重审这一命题的深层意蕴,不仅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为未来艺术发展寻找智慧源泉。当数字代码试图解析笔墨神韵时,我们更需要守护这份源自天地自然的艺术真谛,让书法在当代语境中继续书写天人合一的永恒篇章。

作者:

孟云飞,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兼任河南大学文学院书法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民间文艺学博士生导师。

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书法风格潇洒豪放、妍美质朴,尤其注重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在“书法风格”研究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新华文摘》《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书法》等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艺海无涯》以及《中小学书法教材》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主持、参加《书法风格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曾获得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