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负股东,下负基民 万家基金2024净利与产品业绩双失

闻基期舞 原创

2025-03-26 10:36

近日,随着上市公司年报的相继披露,部分基金公司2024年经营数据随之浮出水面。从中泰证券披露的年报数据来看,其控股子公司万家基金2024年净利润下滑近10%,面临着财务指标上的持续承压。与此同时,万家基金旗下权益基金表现也较为疲软,正面临着净利与业绩双失的困境。

业绩与规模逆相关 万家基金净利同比下滑近10%

具体来看,据3月21日中泰证券发布的年报披露,报告期内,控股子公司万家基金持续深化投研体系建设,各项业务运营平稳,投资业绩总体良好,管理规模稳步提升。报告期末,万家基金旗下公募基金合计160只,管理规模合计4998.63亿元,同比增长26.81%。

但可惜的是,虽规模同比增长近三分之一,万家基金的净利润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增长,似乎也并不像中泰证券所表述的总体良好。据年报显示,万家基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7.79亿元,实现净利润3.27亿元,较比2023年同期分别下滑0.93%和9.31%。

事实上,这种下滑早在2024年半年报公布之时已初现端倪。同样据定期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万家基金实现营业收入8.18亿元,实现净利润1.56亿元,较比2023年同期分别下滑15%和20.19%。对比来看,万家基金已然在下半年努力缩减了下滑的幅度。

另外,虽早在2019年就已经入股万家基金,但直到2023年2月收购齐河众鑫投资所持有的11%股权后,中泰证券才正式成为万家基金的控股股东。也就是说,2024年是万家基金收入、成本正式纳入中泰证券合并报表的首个完整年度。但可惜的是,2024年报告期内,万家基金不仅迎来了净利润下滑,还因制度建设不足及任职备案材料不完整被监管处罚。可以说,中泰证券在万家基金的投资上不仅未能迎来丰收,反而迎来了当头一棒。

从这点来看,万家基金利润下滑已经不仅是公司自身的财务问题,更是股东信任上的危机,在中泰证券的年报中,也已下调了对于万家基金的期待,对于万家基金未来五年的收入增长率由2023年年报中的-8.81%~3.59%调整至了0.60%~2.59%,虽去掉了负增长的预测,但正增长的上限也相对缩减。可以预见,若万家基金规模与利润持续逆相关,后期或招致股东方对万家基金整体战略制定以及其管理层战略执行的质疑。

押宝黄海、押宝周期  万家基金主动权益板块超20%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报中有关2025年的展望中,中泰证券表示,2025年万家基金将持续提升投研能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丰富完善产品线;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

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万家基金似乎确实应该向着这些方面努力。首先从产品条线来看,这家背靠上市券商的老牌公募并未继承权益天赋,近5000亿元的管理规模中接近70%均为货币基金,再去掉债券、偏债等固收类产品规模后,权益基金在其中占比较小。且近两年规模增长也主要源于货币基金,2023、2024年两年,万家基金公募规模规模分别增长了452.7亿元和1056.69亿元,货币基金在其中贡献了683.39亿元和940.74亿元。

在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头部效应日益显著的当前,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中小公募要想突围就要走差异化竞争路线,打造某一方面的特色进行突围。而从万家基金的现状来看,如果想依靠货币基金突围,似乎有些找错了方向,也与目前监管所提倡的大力发展权益基金的愿景背道而驰。

其次从人才储备和投资者获得感来看,万家基金也存在着不小的问题。先从业绩上来看,即便在去年924行情以及今年以来科技赛道行情的影响下,万家基金旗下仍有17只基金年内收益为负,15只基金2024年收益为负,占比分别达25.37%和22.39%。如此数量的亏损,又何谈投资者的获得感。

再从人才层面来看,万家基金的主动权益团队过度依赖黄兴亮、黄海、莫海波等几位老将,但却并非所有老将都能实现好的业绩。以同时担任副总职位和基金经理的黄海为例,这位凭借着重仓周期股在2022年一战成名的老将,巅峰时期所管理规模达87.7亿元,以一己之力占据了万家基金旗下股基和混合基合计的17.08%。但好景不长,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圈,持续的押宝周期股也在随后的两年间为其带来了业绩下滑,规模缩水至仅剩50.28亿元;而莫海波来看,同样面临着收益下滑,规模不赴巅峰的现状。

可以说,黄海押宝了煤炭行业,而万家基金则在主动权益板块押宝了黄海等几位明星基金经理。不过目前来看,似乎都找错了方向。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