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文学丨8.2公斤的改变,是守护的足迹
当三月春风拂过江岸畔的芦苇,世界水日的钟声在耳畔回响。3月22日清晨,穿紫河的河岸线上,二十双戴着手套的手正在晨雾中忙碌。由常德市绿岛生态文明实践队联合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理学系星语心愿志愿队开展的净滩行动,在裹着水腥气的江风中拉开帷幕。
阳光倾洒在河道与沿岸,集合完毕后,志愿者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有的手持长柄夹,有的提着大大的垃圾袋,沿着河道蜿蜒前行。微风拂过,带来些许凉意,但丝毫没有减弱他们的热情。只见志愿者们弯下腰,仔细搜寻着岸边的每一个角落。有人在浅滩处蹲下身子,伸手去捞那些被水草缠绕的塑料袋;有人在树丛中穿梭,用夹子夹起隐藏在灌木间的烟头和废纸;还有人努力探出身子,去够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垃圾。“小心点,别滑下去了!”一位志愿者对着桥边的同伴喊道,语气里满是关切。同伴笑着回应:“放心,我稳得很!”他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默契与温暖。
经过1个小时的努力,8.2公斤的垃圾被清理出来,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垃圾山”。看着这些被清理出来的垃圾,志愿者们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些垃圾曾经是这片水域的负担,如今已经被他们亲手移除。
在清理垃圾的同时,志愿者们也没有忘记向周边居民传递环保理念。他们耐心地向过往的行人讲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演示如何正确投放垃圾。一位志愿者拿着一个塑料瓶,认真地说道:“这个塑料瓶,如果随意丢弃,可能会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几百年,沿江入海,对我们的水资源造成巨大的危害。”他边说边把塑料瓶放进可回收垃圾袋中,“但如果正确投放,它就能再次被回收,变废为宝。”
归途中,志愿者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装运垃圾的三轮车吱呀作响,仿佛载着整条河流的叹息。但我们知道,当某个孩子不再向江面抛掷果核,当某位钓客学会带走自己的鱼线,当8.2公斤的"过去式"化作更多人参与的"进行时"——那些被朝阳镀金的清晨,被月光浸润的夜晚,终将在生生不息的守护中,连缀成绿水青山绵延千年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