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印发

健康快讯 取材网络

2025-03-24 17:14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发布《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聚焦十大关键领域提出系统性改进措施。这是继2023年推出首批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后,我国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又一次全面升级。

十大目标直指临床痛点

此次发布的十大目标涵盖疾病诊疗、手术安全、感染控制、合理用药等多个领域,其中:

  • 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目标要求医疗机构优化溶栓与取栓技术团队,建立 "一小时急救圈" 转诊机制,目标将6小时内再灌注治疗比例提升至85%以上。

  • 肿瘤 TNM 分期评估率要求三级医院肿瘤治疗前分期评估率达到95%,二级医院达85%,通过多学科协作提升诊疗规范性。

  • 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率将建立信息化预警系统,实现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全覆盖,规范预防措施使用率提升至90%。

数据显示,我国脑梗死致残率高达50%-70%,肿瘤5年生存率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新目标的实施预计每年可减少20万例致残事件,提升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3-5个百分点。

质量改进引入智能监管

针对诊疗行为规范化,新目标提出:

  • 检查检验互认率要求三级医院互认率达80%,二级医院达70%,通过标准化质控和信息化建设减少重复检查。

  • 静脉输液规范使用率将建立 "无输液清单" 制度,重点监控每床日输液频次、液体总量等指标,目标将不合理输液率降低40%。

  • 非计划重返手术室率纳入医院绩效考核,通过术前多学科讨论和术后随访机制,将再手术率控制在1.5%以内。

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表示,将通过国家医疗质量监测系统实现数据实时抓取,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动态排名和预警。

安全管理强化系统建设

在患者安全领域,新目标强调:

  • 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要求1小时内启动液体复苏,6小时达标率提升至75%。

  • 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率目标从当前的30%提升至60%,建立非惩罚性上报机制。

  • 手术安全核查实现四级手术术前讨论100%覆盖,确保手术风险评估精准。

"这十大目标构建了全流程医疗质量管理闭环。" 中国医院协会专家指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和多学科协作,我国正从 "经验管理" 向 "数据驱动" 转型。预计到2025年,可使百万例患者受益于更安全、更高效的医疗服务。

此次目标的实施将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深度衔接,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推动医疗机构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提供坚实保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