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稳健港股”失守,福寿园正经历严重增长危机
原标题: “最稳健港股”失守,福寿园正经历严重增长危机
来源丨九州凤凰
撰文丨九裘
编辑|邹猫
曾被誉为“最稳健港股”的福寿园(01448.HK),如今正经历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增长危机。
3月14日,公司发布盈利预警称,预计2024年度归母净利润为3.72亿元至3.96亿元,同比锐减50%至53%。这是自2013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如此大幅度的盈利滑坡。消息一经发布,市场迅速反应,股价应声下跌9.21%,市值跌破百亿港元,蒸发逾9亿港元。
作为港股殡葬板块龙头、行业“优等生”,福寿园的失速背后,暴露出的是高端殡葬模式对经济周期过度依赖的系统性问题,以及在数字化转型中路径选择的尴尬。
墓穴卖不动,高价战略受阻
福寿园盈利模式高度依赖“高端墓穴”销售。过去数年,凭借每个位墓动辄10万元以上的定价,公司实现了毛利率80%+、净利润年年上涨的“现金牛”式增长。
但这一切在2024年戛然而止。半年报数据显示,福寿园2024年上半年墓园服务收入同比下滑29.6%,墓穴销售数量同比大跌31.5%。同时,墓穴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11.95万元下滑至11.73万元,首次出现售价回落,标志着高端定价模式触顶。
核心市场上海首当其冲:区域营收同比下降27.4%。考虑到福寿园超三分之一收入来自上海,地方市场需求萎缩已对其形成实质性冲击。
从“最赚钱行业”到“无人敢买”,消费降级拖垮利润神话
长期以来,殡葬被视为典型的“刚需行业”“逆周期防御性资产”。但当经济大环境承压时,殡葬也难独善其身。
2024年,受经济下行和消费降级影响,居民在丧事安排上的支出趋于保守。叠加地方财政压力与“节俭治丧”政策导向,高价墓穴和殡仪服务的议价空间明显下降。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体面告别”,而更倾向于“务实节约”。
福寿园赖以增长的高端化路线,正在失去社会共识。
数字人“复活”亡者?AI转型陷入困局
面对传统业务困境,福寿园高调推进“数字殡葬”转型,宣布将自身定位由殡葬服务商升级为“生命科技企业”,重点发展AI数字人、“精神留存”等业务。
然而,从实际推进来看,AI产品反响平平,商业化受阻:入门级图文数字人产品售价199元,远高于市场上同类AI应用。高端版需定制化开发,难以形成规模化。技术仍依赖外部合作方,缺乏核心壁垒。更重要的是,“数字复活亲人”在伦理、法律、文化层面引发广泛争议,尚未形成稳定需求。
业内普遍认为,AI殡葬更像是一种情感消费或精神寄托,而非可以迅速变现的商业模式。短期内,难以弥补墓园销售下滑带来的业绩缺口。
分红维稳,实则掩盖基本面恶化
面对业绩滑坡与市值缩水,公司祭出“高比例分红”维稳策略:2025年初宣布派发特别股息,总额约9亿港元,股息收益率高达9.5%。
这已是福寿园连续第二年实施大手笔分红。虽然短期内稳定了投资者信心,但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一策略也释放了公司缺乏投资方向和增长信心的信号。当企业选择“派钱而非扩张”,也意味着增长空间在急剧收窄。
商誉减值与税务成本上升成“隐性炸弹”
福寿园在公告中提到,部分子公司因资产减值及税负压力导致利润缩水,意味着经营压力已渗透至资产端和合规层面。
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商誉减值暴露的是过去扩张并购的整合失败,税务成本上升则可能与地方财政紧张、政策审查趋严有关,若减值进一步扩大,将对未来资产负债表形成持续侵蚀。
福寿园的挑战并非来自“死亡率下降”或行业周期,而是商业模式与消费观念发生了根本错位。
高价墓地模式难以为继、数字转型方向未明,叠加政策趋严与市场萎缩,这家殡葬第一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天花板。
在老龄化与长期需求稳健的大背景下,殡葬仍是有前景的赛道。但对福寿园而言,真正的问题是:它还能不能代表这个行业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