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学科建设”四札
1)《关于学科对话之“陈振濂之问”》
2)《书法学科建设三旨》
3)《书法学科研究为“学理”而非指“利用”》
4)《书法学科重整体研究与哲学逻辑思辩》
【小题】春日初阳,一周内已二度往返京都。世事如棋,电光火石,窃念皆得之于偶然间耳!
得“半日闲”不易,独坐小斋。观太湖奇石、兰蕊雅香;杜鹃隔年老枝,竟花冠满开而有蓬勃生机,更有上周新得牡丹名品待绽,国色天香,期以洛水之滋蕴者。今晨使至,又得雒城门弟子所赠青铜彝器《何尊》高仿一架。念真品绝世古物,自不敢奢望;然小斋得陈形神俱佳之造器,亦称大有眼缘。仲、季之美,想不失孟之本真风范。
忽忽有思绪飞来,著念于“书法学学科建设”话题。伸椽取箧中二十年前旧纸尺方计四,斑迹隐然;惜所拈秃笔,衅衄欠弱,未惬吾意也。然宋人刘子翚有言:“善书者不择笔”,胜负随机,此亦“日常书写”之趣旨所在耶?
乙巳玉兰新放时,记于蒲叶山房
关于学科对话之“陈振濂之问”
偶阅五年前北京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议,为纪念沙老百廿年而设。其中有北大冯健论文,曰《书法研究如何实现与其他学科的对话——从“陈振濂之问”说起》。
又有予之研讨会《学术总结》录音稿,颇见感慨。其时钻研“学科研究”狂热而奋进,尤以冯健君之《陈振濂之问》,迄今无理想回应,颟顸迂阔,可称时代病耳!
陈振濂
书法学科研究三旨
书法学学科建设,初不为书写技巧提升或帖学各家各派而设。更无关于帖、碑孰优孰劣之争。
其要旨:
一为学科构架齐全;
二为置身大艺术之确定方位;
三为与诸门类如音、舞、剧、影、画、雕诸形式美学之比较。
故初入书法门者,其认知必格格不入,而于“学科”钝感。
冯健论“陈振濂之问”者,即为此;
而纪念沙翁百廿年,专论书法学科,亦为此也。
陈振濂
书法学科研究为“学理”而非指“利用”
世人误以为书法学学科研究,必涉高等教育,乃至大学本科课程配置与专业设置。乃为学科意识之“用”,而非究其“理”。
故今之谈学科升级,多为高校教师系主任院长。然学科研究本属学术理论领域,而不烦办专业办学担纲者。
本系学者主业;过于关注利益计算、实用主义,而渐成办学利器,此今之书法学科研究不振之主因也。
予数有提醒,其奈应者寥寥。
陈振濂
书法学科重整体研究与哲学逻辑思辩
学科思维;当求思辩、观念之梳浚,而重哲学逻辑学支持。
今之书学研究,自八九十年代起,大抵出自“中国古典文献学”或“语言文字学”,擅微观之考证辨伪之个案研究;而极少思想性发挥、与逻辑论证能力之运用。
二零二零年以降,沙孟海书学院主推“书法学”研讨会。遴选论文,予即以此为标杆:重思辩胜于考证,重史观胜于史料。
此无它,学科建设乃为当代书法之最缺项也。
陈振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