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时代,仍需努力
中牟新区(县)弘毅高中 李志霞
“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没有微信、没有支付宝,没有手机,生活单纯而快乐。如今信息时代,烈火烹油,斑斓夺目,地球成村,天涯比邻,隐私赤裸,看似便利,其实繁琐,看似简单,其实复杂。在无限透明的比对中,幸福的指数在降低,痛苦的指数在放大。紧张代替了从容,担忧代替了淡定。在不堪重负的时候,再读木心的诗,感慨颇多。
春晚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既见证过从前慢,也记录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虽说春晚现在收视率不高了,但是关注度绝对不低,特别是冲上热搜的节目与槽点,能瞬间火遍全网。
今年的春晚,赵雅芝、叶童掀起的《新白娘子传奇》怀旧风,六零七零八零后的人应该都能够同频共振,那是一家人甚至一村人围在电视机前观看的盛况啊!现在再好的电视剧也顶多是一个人抱着手机在刷,绝无那种天天盼着点儿开播,大家伙儿一齐观看的仪式感了。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超乎想象,但仪式感越来越缺失了。我偶尔在教室给学生放放电影,学生兴奋地不得了,看着评着笑着激动着,一个小小的包袱都能引得他们哄堂大笑,一个催人泪下的情节,也能引得他们纷纷抽纸巾,偶尔还会发出轻轻地啜泣声。同样的剧,在家里或在电影院里看,感觉绝不会一样。若干年后,这也会成为他们青春的记忆。上初中时全校师生齐聚在操场上看露天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同学们哭成一片。现在,露天电影院只剩怀念。
时代再发展,科技再进步,AI再普及,但人性不变。真、善、美——有人情味的东西永远刻骨铭心,亘古不变。王菲带的歌曲《世界赠与我的》火遍全网。这跟科技狠活没关系,完全是情怀引发的效力。很多人包括我还关注到了张艺谋导演的机器人穿大花袄跳东北大秧歌,但那不是人,是冰冷的机器,我不喜欢,但是我得关注,因为AI已与我们尤其是与老师和学生息息相关,因为Al的话题已经频频登上我们高中的试卷,去年已经出现在高考卷的作文题中,今年的郑州一测的作文也是关于Al的。我专门科普了一下啥是deepseek,又给一些学生放了关于deepseek的视频。手机是你越搜哪方面的内容它就会越推送,现在打开手机到处都是Al。我看到华为任正菲的惊人言论,觉得特别适合对学生做励志教育,把他的话转记了下来:“如果你不重视教育,最终肯定会走向贫穷的,因为这个社会,最终会走向人工智能的,你可以参观一下我们的生产线,20秒一部手机,从无到有,基本上不用人的,未来我们几百条上千条生产线,基本上是自动化的。未来如果你的英语不好,计算机不好,没有接受大专以上的教育,连做工人的机会都没有,你就会被社会淘汰。”
这不是危言耸听。一则视频说洛杉矶已经满大街都是无人驾驶汽车,不好好学习以后想去打螺丝都可能没有岗位,想开滴滴也差不多用不上了,送外卖送快递智能化应该也是不远的事了。这可都是需要劳动力特别多的岗位。以前农民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可现在的农村差不多都剩一些老人,年轻人外出打工的打工,上学的上学。我还看到一个视频预测以后人不需要再干任何劳动了,因为活都机器人干了,人主要的工作就是享受读书、艺术、旅游......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违背人性,都享受钱从哪里来?人类的智慧永远不会被机器取代。这个世界自古以来就是得有坐轿的有抬轿的,劳心者与劳力者同等重要,教育再发展,也不可能人人985,Al再发达,也不可能都去造机器人,这违背自然规律,不符合生态平衡。普通人还是得靠劳动服务生存,劳动既是挣钱的手段,也是健康的保证。无岗位,不劳动,游戏人间,都喝西北风吗?很多东西都是双刃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是某个人说了算,是时间说了算。
高三学生开始实行双休,至此高中教育已全面推行双休。作为一个多年教高中的老师,这样的事以前想都不敢想。这一变革牵连到千家万户。有人欢喜有人忧,不论是忧或喜,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转。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家长,以后的思想都要改变。以前很多学生聪明但不自律,不过在学校严明的纪律下,老师的监督下,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也能够成大材。但以后,更多的是拼自律,一大批不自律的孩子就可能会面临着淘汰。因为家庭或社会的学习环境再也不比若干年前单纯,诱惑太多。从前慢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作为教师,以后要面临着高效课堂的挑战,更应该多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变督促为点燃,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变保姆式教育为饥渴式学习,变教书匠为教育家。
学生有大把的时间在家里学习, Al时代,别说作业有答案了,就算没有,如果一个孩子想应付作业也能做到天衣无缝,防不胜防,所以激发动力,点燃潜能,让学生自己把握好命运的权柄,才不会被高考淘态,不会被Al挤占生存空间。面对各种诱惑,要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定力,和“心远地自偏”的毅力,还要有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才能成大器。
从前慢的日子现在只徒留回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呼唤慢生活,因为慢能养身心,慢工方能出细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