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掀开这华丽的面纱
早在几年前,我翻开了《面纱》这本小说,只看了开篇的10页。有一种潜意识在心里,小说开篇的故事情节很吸引人,只是记不起当初为何没有一口气看完。
两年来,每当我在书柜前取书或放书时,偶尔能看到《面纱》在左侧书柜的中层隔断上——她静静地竖立在一排外国书籍的中间。
直到上个周末,我在书房看完杨绛的散文《将饮茶》,意犹未尽之时,移步书柜前浏览,《面纱》再次呈现在眼中。是该看看这个“老朋友”了,我打开玻璃门,取出了书。
《面纱》以女性立场为切入点和着力点,是一部深度剖析女性觉醒的经典之作。它以悲天悯人的情感比照,对道德冲突的敏感解析,对人性的尖锐反讽,对人类欲望、恐惧和悔恨的内在世界的精准刻画,都达到了巅峰。
这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的著作,我在书的扉页认真地写下了这一行字。
20世纪20年代,漂亮又爱慕虚荣的基蒂随着新婚丈夫沃尔特来到香港生活。作为香港细菌学家的沃尔特在生活中古板无趣。基蒂疯狂地爱上了风流倜傥的助理布政司汤森。两人数次偷情败露后,基蒂认清了汤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人。绝望中,基蒂随丈夫沃尔特深入霍乱肆虐的疫情区行医,在面对生死的恐惧环境中,在觉醒的良知的逼迫下,她历经痛苦生死过程,重新审视和开启自己的人生之路,学习如何去爱!
小说《面纱》的书名,来源于雪莱创作的十四行诗歌《别掀开这华丽的面纱》。
生活的真实面貌也许与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并不相同,看似外表美丽、内心玲珑其实只是绣花草包,对待他人友善亲和却唯独不能放过自我,说出最美情话的不是最爱你的人,高尚如圣人却仿佛戴着一副亲善的假面具……
揭开生活华丽的面纱,去除矫饰和虚妄,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外在的感官去体悟世界上的人和事,才能发现那个原本被纠缠、被牵绊着的自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毛姆在《面纱》自序中写道,写《面纱》这个故事,其一是在中国进行了漫长的旅行之后;其二是受到这几句但丁的诗的启发。这首诗是选自但丁《神曲》第二部分“炼狱(净界)”:
“喂,当你重返人间,
结束漫漫旅程的时候,”
第三个幽灵接着第二个幽灵的话说,
“请记起我,我是皮娅。
锡耶纳造了我,马雷玛毁了我,
那个在娶我的时候,
第一次把宝石戒指戴上我手指的他,
知道这事儿。”
毛姆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也是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还是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中有着自然主义特征。毛姆重视环境描写,以及反映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都在《面纱》中贯穿始终。
同时,毛姆是“盛誉下的孤独者”,更是“人世的挑剔者”。他的作品常以冷峻客观甚至挑剔的态度放眼世界、审视人生,其中基调绝尘超然,带有强烈的讽刺和怜悯意味,留给读者无尽的深思考。
《面纱》中,沃尔特被霍乱感染,他临死前留给基蒂的最后一句话让人费解:“死的确实一只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来自英国作家奥利弗·歌尔斯密斯的创作的一首短诗——《挽歌》的最后一句。全诗八小节,每节四行,讲述的是一位信教的好人和一条疯狗的故事:好人和狗原是好朋友,一天狗疯了,将好人咬伤。邻居们纷纷表示,好人活不了了。但是谁都没料到,好人渐渐康复了,狗却死了。
揭开人生的神秘面纱,你会发现苦难与甜美只是昙花一瞬。《面纱》告诉我们,基蒂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找到了好好活下去的勇气。
最后,再次朗读一次雪莱的这首诗歌《别掀开这华丽的面纱》:
别掀开那些活着的人们用来形容生活的彩色面纱,
尽管这上面都是些不真实的假象,
它只是用随意涂抹的色彩,
模拟着我们能够相信的一切事物,
在它后面隐藏着恐惧与希望,
交织着不同的命运,
谁人曾将他们的影子编织在那幽远深谷中。
我曾认识这样一个人,
他揭开了这彩色面纱,
他迷失的心灵是如此柔软,
令他不懈寻求能寄托他的爱的东西,却寻不得,
唉!世界上已没有什么能得到他的欣赏。
他行走在冷漠的人群中,
就像是无边黑暗中的一片光辉,
灰色画面里的一块明斑,
他拥有着的一颗追寻真知的灵魂,
是传道者们所无法寻觅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