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班周记:郑州第十,谁排第九?

善言两语 原创

2025-02-24 17:29

正月即将过完,春天要来了。史铁生曾写:那时田野被喜悦铺满,天地间充着生的豪情,风里梦里也全是不屈不挠的欲望。春天的美丽也正在于此,在于纯真和勇敢,在于未通世故。写的真好。

继续我的值班周记吧。

1.郑州第十,谁是第九?郑州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回顾2024年工作提到:轨道交通6、7、8号线“三线齐开”,运营总里程450公里、全国排名第10,“轨道上的郑州”基本建成。之后,敏感的本地媒体纷纷就“郑州地铁运营里程全国第十”做文章。我的好奇来了,中国地铁十强都有谁?郑州第十,谁第九?谁第一?可惜,翻遍所有报道都没提及。做新闻必须保持好奇心,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为了找到答案,我不停查找,后来,在某科搜到:中国内地城市轨道交通里程排名(截至2025年1月)前10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广州、成都、深圳、重庆、武汉、杭州、南京、郑州。哦,这样,不知权威不。

2.DEEPSEEK你用了吗?“AI不会抢走你的饭碗,但会用AI的人会”,“当汽车诞生时,无需与之赛跑,而应考个驾照”,这是网上看到的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用AI。DEEPSEEK确实很强大,可我还是喜欢手工的。不知你是否有同感,AI写的东西,几乎一眼就能识别,总觉得和人一字一句写的东西相比,少点个性、鲜活、贴近性。如果人人都会用AI写东西,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产出优质内容,那么,这些作品还有吸引力和价值吗?物以稀为贵,我表示担忧。有专家提醒,AI可以当帮手但不能当枪手,要善用而不是滥用。相信很快就会有打击AI代写的动作,拭目以待。

3.“新春伊始”耳朵听出茧子了。年后看新闻联播,经常看到各地各行业新年后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新闻,新年新气象,一片热火朝天。看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了规律,几乎每个节目播音员都用“新年伊始”作为开头,最多时几分钟听到五六次“新年伊始”。这个严重的雷同,上初一的儿子听到都笑了,难道央视编辑没有注意到吗?另外,有一次听广播,听到一句“赏梅花、品霉运”,愣了一下,霉运?两秒后我醒悟过来,哦,人家说的是梅韵!可见,同样的文案,用文字表达和用音频视频表达还是有区别的,编辑应该注意。

4.有些视频封面对不起采访对象。视频越来越多了,我发现有些人物的报道,封面太不注意美观了,标题不注意,画面也不注意,有些主人翁闭着眼睛或咧着嘴巴就放出来了,编辑明显缺乏审核和美化意识,值得注意。案例很多,只选一个,如图。

5.小心“满满体”“信号体”兴起。“标题党”种类很多,“刚刚体”“定了体”之后,又很多“突突体”,如某某明星突传消息。最近笔者留意到,年后各地各种会议较多,主打一个新年开门红,不管什么级别会议,不少媒体为了提高传播力都把不少会议和活动的标题取为“……传递重大信号”“……干货满满”“……细节满满”等。这种标题暂且称之为“信号体”“满满体”,可实际查看内容,仿佛也没什么明显的“信号”,只是例行动作而已。所谓的“细节满满”“干货满满”,其实,也没那么多,众所周知,发出来的稿都是经过过滤编辑过的,要说细节和干货,我相信有,现场有。经常开会和参加活动,我们都知道,最细节最干货的东西往往都是脱稿讲的,现场发现的,你最后看到的报道往往是干巴巴的,并没有太多细节和干货。这和作者到没到现场有没有发现力有关,也可能是纪律性问题,有些细节和干货是不适合公开传播的,对吧?

6.这个选题怎么样?最近偶然翻看一本书,《郑州历史上的今天》,跨度为1840-2000,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看到了一座城市的过往和沧桑,开个专栏如何,回访一下,详实介绍郑州历史上重要的“今天”,让“今天”和今天相约,将会碰出怎样的火花?

7.这个照片如何取标题?注意看,狗尾巴。


关于业务要说的还有好多,但要控制长度,写东西不能又臭又长。最后分享一段话,让你正视人生各种阻碍和不快:那些并不是障碍,道路就是那样子的。每块小石子都有它的好处,它们加在一起就是道路的全部。我把这句话生成一张照片,如下。

谢谢你看到这里,祝一切都好。

2024.2.24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