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芦花飞绪》作品研讨会在郑州举行

郑开同城 原创

2025-02-24 14:49

正观新闻记者 卢文军 通讯员 何思语


“笔底江山助磅礴,楼前风月自春秋。”2月22日,“作家王守振散文集《芦花飞绪》作品研讨会”在中原图书大厦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近40位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对《芦花飞绪》的文学价值、现实意义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王守振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思客》首席作家,自2017年关注《河南思客》以来,在《河南思客》发表作品140多篇,其中被编辑部刊发在“头条+荐读荐转”的近90篇,可谓稿件质量上乘。《芦花飞绪》近30万字,被收录“河南思客作家文丛”第三辑《潮起河之南》,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书名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签,十二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原主席王全书题词,河南省人民政府原副省长张广智作总序,河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王守国作序,知名文化学者、河南省文学院原院长孙荪题词,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题跋。

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原党委书记、河南省诗歌学会名誉会长高金光在致辞中,以“厚度、深度、温度、力度”对《芦花飞绪》这本书给予了概括。高金光说,《芦花飞绪》时间跨度之深厚,积20多年的创作历程,其间,有多少秋去春来、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剪影片段,积淀下来的东西肯定是厚重的。所谓深度,即守振的作品中有生活的追思,有生命的追问,有人生的思考,他在考察、行走、工作、书写的同时,不是就事论事、就景说景,而是提炼出了深刻的意蕴和哲理,妙语、警句层出不穷,给人以很多启迪。所谓温度,就是读起来感到温暖,感到亲切、亲近。所谓力度,就是有亲和力、有感染力。守振的作品大多是短文,写得很节制,写得很干脆,写得很有诗意,文短意深、纸短情长,有着艺术的力度、美学的力度。

《河南思客》签约作家、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冯杰认为,作家王守振在从文里能够做到小中见大,笔下出现的不是饕餮大餐,而是精神小吃,譬如他在书里写芦苇、桑树、白菜,写家乡熟悉的一草一木等,用感性来描摹这些日常世俗烟火,处处为故乡、亲情、亲人笔中代言。他在笔下作以文字回望,在时间的空间里,更多是情感上的、文化上的,不是地理上的。纵观全书,他的写作是一种朴实的写作,因为几十年里从事的行政工作性质,让他拥有两种笔墨,能够把平时日常的公文写作,迅速作“频道调换”。加上他学的专业,能够在散文里做到常识性和文学性相结合,使《芦花飞绪》这本书显得丰富多彩。

《河南思客》签约作家、中牟县文联主席李少波说,王守振的散文集《芦花飞绪》以其清新淡雅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和自然画卷,书中的每一个篇章、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一股清新温暖的风,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质朴,轻拂读者心间。作品将公文与散文的两种思维相互交融,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深度,是一部值得一读的散文集。

《河南思客》主编杨海燕认为,《芦花飞絮》以平凡见深邃,微观叙事折射个人精神世界,反映时代变化,是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交织回溯;以朴素的芦苇意象展现动态生命力和思考力,是生存与生活智慧的哲学启示录。《芦花飞绪》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近年来河南省散文著作的上乘之作。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很好地展示了河南省文学家最新创作成果,也展示了《河南思客》作家团队的创作实力和文学水准。

会上,该书作者王守振谈了自己的创作体会。鹤壁市作家协会主席、淇县文联主席周鸣祥,安阳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周艳丽,《河南思客》作家团队部分作家代表,畅谈阅读体验,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活动由《河南思客》编辑部主办,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中原图书大厦承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