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大潮下的“掉队者”:国泰基金如何从开拓者沦为追赶者?

闻基期舞 原创

2025-02-24 12:54

近日,随着首批科创综指ETF的火热发行,头部基金公司中的缺席者也再度被关注。从国泰基金来看,这家自诩指数大厂的基金公司,已多次错过宽基ETF首批发行所带来的机遇。从养老基金落选到A50指数缺席,从ETF规模增长缓慢到权益基金规模增速不及同行,这家成立近27年的“老十家”基金公司,正面临战略偏科,跟不上行业脚步的多重困境。

错失风口 国泰基金缺席首批科创综指ETF发车

2月17日,随着首批13只科创综指ETF开启发行,宽基ETF在2025年再度迎来新一轮大扩容。从首批科创综指ETF销售情况看,发行异常火热,其中3只产品提前结募,截至21日12只结募,合计募集资金204亿元。

然而,首批科创综指ETF中,有不少指数基金规模居前的“指数大厂”并未出现在名单上,其中,“老十家”之一的国泰基金和赫然在列,沦落为第二批名额于2月24日发行。

从国泰基金的发展历程来看,ETF在其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国泰基金现任董事长周向勇曾表示,国泰基金大概比行业提前了两年布局ETF,刚开始的确很难,产品规模很小,但我不认为是方向搞错了,而在官网的公司历程中,ETF的身影也是频繁出现。如2010年,国泰基金发行了业内首只指数型QDII基金;2013年,国泰基金发行国内首只黄金ETF、首只跨国ETF等。 

周向勇的自述以及国泰基金官网的表述,无不彰显着这家公司对于自身ETF成绩的自豪。不过在辉煌背后,却是国泰基金已多次错过宽基指数首批基金发行所带来的机遇。如在2024年12月1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推开至全国,彼时市场上的23只A500场外指数基金中仅有国泰中证A500联接A等4只未被纳入其中;再往前来看,国泰基金先后错过了中证A50ETF、深证50ETF、创业板中盘200ETF、北证50指数基金的首批发行。

而这种“起跑线上的失守”,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往往意味着失去了先发优势。在金融市场中,“先入为主”的效应十分明显。首批发行的基金能够率先吸引投资者的目光,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品牌宣传和资金募集方面都具有天然的优势,而第二批基金则需要在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努力突围,争取投资者的青睐。

雪上加霜的是,宽基ETF的市场地位正在发生质变。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境内ETF规模增长1.6万亿元;市场资金净流入近1.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24年底,境内交易所挂牌上市的ETF数量达1033只,总规模达3.7万亿元,较2023年底分别增长16%和81%。其中宽基ETF规模增长占ETF市场全部新增规模的80%以上。因此,错过首批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跟不上市场增长的脚步。

“偏科生”的代价 当行业指数执念撞上宽基浪潮

事实上,国泰基金错失多个首批宽基ETF发行的背后,也反映出这家成立超20年的公司在ETF发展战略上的错位,即过度重视行业ETF,未能给予宽基ETF足够的重视。

从历史上来看,国泰基金这家国内成立最早的公募基金与行业主题ETF结缘要追溯到2011年。彼时国内首个单一行业ETF——金融ETF由国泰基金正式发行,也标志着ETF品种的多样化发展,开启了ETF品种扩容的序幕,同时也是国泰基金布局行业主题ETF的开端。

2022年,时任国泰基金总经理的周向勇就曾在专访中表示,国泰基金从2016年开始,布局了一系列的以行业主题为特色的ETF产品。通过对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方向的研究,系统布局行业ETF产品,作为投资工具,帮助投资者争取更好的投资回报,同时也能够规避不太容易掌握的个股风险。

而凭借着对于行业ETF的布局,在2019~2021年赛道型ETF崛起的浪潮中,国泰基金的规模也得到了迅猛的增长。三年间,国泰基金的ETF规模由2018年末的122.10亿元增长至了2022年末的1064.45亿元,也撑起了国泰基金指数大厂的地位(数据来源:Wind,下同)。 

规模的增长也更给了国泰基金足够的自信去布局更多的行业ETF。2023年,一则针对周向勇的专访中曾表述到,不同于其他公司优先在宽基指数撒播种子的传统方法,国泰基金另辟蹊径——主攻行业主题ETF。国泰基金在ETF上给自己的定位是做“行业ETF超市”。目前,国泰基金围绕金融、消费、科技成长、周期等板块布局了共计37只行业、主题ETF产品。足见国泰基金对于行业ETF的重视与自豪。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随着市场风格的切换,行业指数基金开始降温,宽基指数逐渐崛起,过度集中的行业指数布局反而成为了国泰基金的桎梏。如上所述,过去一年间,宽基ETF的规模获得了十足的增长,而那些产品配置较为均衡或靠宽基ETF所崛起的基金公司也随之受益。

以华泰柏瑞为例,2024年华泰柏瑞ETF在管规模增长2797.83亿元至4894.98亿,其中华泰柏瑞沪深300ETF贡献了2285.4亿元的规模增长;再以嘉实基金为例,这家2023年末ETF规模仅有752.36亿元,排名落后于国泰基金5个身位的头部公司,2024年实现了1601.35亿元的ETF规模增长,排名也从原来的第10进步到了第5,而其中,嘉实沪深300ETF贡献了1150.48亿元的规模增长。

反观国泰基金来看,虽周向勇在2022年曾表示,要在现有ETF产品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将继续从战略层面支持ETF产品线的发展,补充布局宽基ETF,深度挖掘行业ETF。但截至目前,国泰基金在宽基ETF上的发力仍显不足,不仅错过了多批宽基指数ETF的首发,在沪深300、上证50、上证180、创业板指等重要指数上也仍没有布局。同时也导致国泰基金的规模增长不及同行,2024年仅实现了475.08亿元的规模增长,行业排名也从第5下滑至了第6。

除此之外,在原有行业ETF上,国泰基金其实也并不占优。虽布局较为全面,但国泰基金仅在ETF、半导体ETF、军工ETF上形成了较大优势,规模较大;其他如互联网、半导体芯片等板块较大规模基金均为其他各头部基金公司旗下产品。

全产品线背后:增量依靠固守 权益规模增速不及同行

值得注意的是,除ETF发展上的不力,近几年的国泰基金在权益产品以及公司治理上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官网中,国泰基金表述到,26年来国泰基金和中国基金业共成长,已发展成为能够提供齐全产品线,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周向勇也曾公开表示,作为一家综合化资产管理公司,我们产品线齐全,有能力在不同市场条件下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多样化的投资需求,为他们提供符合预期的资产管理解决方案,产品是我们服务广大客户的载体。 

不过,观察国泰基金产品规模结构,虽产品线较为齐全,公募管理总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偏科现象,尤其是近两年来,国泰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依靠固收产品来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2023年和2022年,国泰基金的公募管理规模分别较前一年增长了1014.09亿元、436.96亿元和267.78亿元,其中,货基和债基分别贡献了794.17亿元、435.83亿元和548.88亿元的增量。

这种表现也或与公司的治理理念密切相关。在2016年的一场产品讨论会议上,周向勇曾提出对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思路,主动权益产品注重均衡,不押赛道;2023年,周向勇表示,我们要建立强大平台和团队,而不是依赖某个明星基金经理。

不压赛道,不靠明星基金经理,由此可见其佛系的心态以及风险厌恶属性,而在这种不造星的战略固然没错,国泰基金固然没有承受赛道波动的风险,也没有在2022年、2023年的市场震荡市享受到骂声一片,但同时也错过了彼时顶流基金经理所带动的公司权益规模以及名气的暴涨,同时还承担了随后而来的震荡行情下与其他公司同样的规模下跌,也导致国泰基金的权益规模与监管所提倡的大力发展权益基金背道而驰。

以股票型基金为例,自2020年以来国泰基金的行业排名就在不断下滑,从2020年的行业第三下滑至2021年的行业第四,再到2024年的行业第七,已经由“老十家”中的佼佼者逐渐转变为落后者。同时权益板块耳熟能详的基金经理似乎并没有几位,除开身为董事长的周向勇自身的各种专访,公司自身也存在感也较低。

此外,这种停滞不前也或许和公司高管的频繁变动有关。与其他管理规模较大的“老十家”基金公司相比,国泰基金的高管层稍显不稳定,尤其是在总经理的选派上,屡次出现空挡。公开资料显示,国泰基金成立至今共经历了6位总经理。其中,三次总经理的变动都出现了空缺。如在2014年,金旭离任总经理一职,直至时任董事长陈勇胜代任半年后,新总经理张峰才到位;2015年,张峰离任总经理一职,随后该职位同样出现空缺;去年4月,国泰基金新任总经理李昇同样是在该职位空缺四个月以后才到位,而这种频繁的变动和空缺也或将在团队稳定性、决策连贯性等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如今,国泰基金虽未赶上首轮封口,但旗下科创综指ETF也将于明日(2月24日)正式发行,至于募集结果和国泰基金未来的发展,还得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公众号闻基期舞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