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万亿中信银行换帅,芦苇打好“攻坚战”

向善财经 原创

2025-02-22 11:32

文:向善财经

此前,有多方消息称:中信银行原行长刘成,已出任中信建投党委书记;中信信托董事长芦苇,则接任中信银行党委副书记,预计完成相关程序后,芦苇将出任中信银行行长一职。

如今,传闻成真。据中信银行最新公告,刘成因工作调整而辞任,芦苇被正式聘任为该行行长。这家超9万亿规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终于迎来了新的主心骨。

据资料介绍,芦苇是中信银行的老将,不仅履职超20年,而且还没下“火线”多久。2022年10月,芦苇才因工作调整而辞任中信银行副行长一职,转战中信信托。

所以此消息一出,大部分投资者都没有过分担心,换帅之后的内部动荡问题,反而是更加地期待,中信银行能够换帅换刀,以破局当前的成长性困境。

毕竟,无论从现在银行业整体息差收窄的外部视角,还是从中信银行去年前三季度,乃至2024年业绩快报的内部表现来看,其未来面临的增长挑战依然不容小觑……

刘成“铺路”,芦苇能否再攀高峰?

业绩快报显示:2024年,中信银行实现总营收213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为685.76亿元,同比增长2.33%。

其中,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622亿元,同比增长3.83%;归属净利润为518.3亿元,同比增长0.76%。

那么以此测算,中信银行去年Q4季度实现营收514.46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7.76亿元,同比增速约3.58%;归属净利润为167.46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1.66亿元,同比增速约7.48%。

这里边最显著的就是,利润对营收增速的逆袭反超。

一般而言,该表现主要来源于成本或者费用的降本增效。

就像去年前三季度,为什么中信银行的总营收会和净利润增速拉开明显差距?抛开所得税影响,最直接的就是业务及管理费用的逆势增长,同比增长了8.53%至467亿元。

对此,虽然中信银行没有在三季报中解释,但天眼查APP显示:从同样增长明显的半年报来看,钱似乎主要花在了“员工成本”方面,上半年约为171.6亿元。

不过有意思的是,截止到2024年6月底,中信银行(集团)员工人数为63,821人。2023年底,这一数字为66891,半年内员工人数减少了3070人

其中,“合同制员工”也就是“正式工”减员3040人,派遣工减员30人。

如此一来,无论这部分拿上了“铁饭碗”的员工,是主动离职还是被迫毕业,对中信银行而言,短期顶多也只是有段降本的“阵痛期”,但放长远来讲,未来却将展现出更大的利润成长性。

毕竟,即便不算所谓的“毕业”补偿金,仅按照去年半年报的员工数计算,中信银行每月的人均薪酬(包括工资及奖金、员工福利费、五险一金等)也达到了约4.3万元。

虽然较2023年的4.96万元略有减少,但是在长久剔除掉超三千人的薪酬成本后,中信银行到第四季度,也就一定能表现出些许“降本增效”的结果。

所以,前任行长刘成给“新帅”芦苇,打下了一个不错的业绩底子。

那么除此之外,在投资者们最关注的资产质量方面,又怎么样呢?

截至2024年末,中信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6%,比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09.43%,比上年末上升1.84个百分点。

这个成绩,虽然横向比不过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07%)们,但纵向来看,绝对算是个不错的表现。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去年年初的1.18%,下滑至三季度的1.17%,再到现在,这说明其不良资产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所以接下来,就看中信银行能不能保持住这种势头了。

因为从贷款五级分类来看,关注类贷款是最有可能向下转化为不良贷款(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的。但偏偏,中信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就从今年年初的866.69亿元,上涨至了年中的904.47亿元和前三季度的954.09亿元,总占比也提升至了1.69%。

也就是说,未来中信银行仍存在资产质量“变脸”的可能性。

而且在这里,中信银行还有一个被外界质疑已久的信用卡业务。

去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为5040.91亿元,较上年末下滑了3.19%;信用卡交易量12,410.72亿元,同比下降了8.44%;信用卡业务收入286.77亿元,同比下降3.37%。

截止到三季度末,中信银行信用卡贷款余额为4985.24亿元,较上年末进一步下降了4.36%。

很明显,信用卡业务的成长性表现并不算完美。

但这还没完,同期,中信银行对应的信用卡不良贷款余额为129.41亿元,不良率较上年末增长至了2.57%,为整体不良贷款率(1.19%)的两倍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又拖累了中信银行的资产质量表现。

或许正因如此,此前,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曾发布了一则招标公告,拟引入150家催收公司,为信用卡中心和全国各分中心提供委外催收服务,包括普案催收和M3(逾期3个月)电催……

那么不用说,从外部投资者的视角来看,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并不算“真香”业务。

当然,这不是中信银行一家的问题,而是很多银行都在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所以去年7月份,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桂林分中心选择终止营业;11月份,华夏银行信用卡中心青岛分中心(近一年来,关停的第三家)也获批终止营业。同期,浦发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则是对旗下的信用卡权益或积分规则进行了不同程度地削减和调整。

但在这方面,中信银行就有点“头铁”了

不仅没有对信用卡业务暂时“踩刹车”,反而有点“激流勇进”的感觉。

比如在2024年半年报中,中信银行信用卡累计发卡11963万张,较上年末还增长了3.56%。又比如现在,中信银行信用卡一边跨界联名“哪吒”忙个不停,一边又在喊着“结合多模态AI,打造有温度的信用卡服务”……

这背后,固然有中信银行对信用卡作为零售业务流量“入口”的不舍,但是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银行信用卡市场的想象力已经明显褪色了不少,暂缓扩张的脚步成了大势所趋。

所以,如何在权衡利弊的同时,进一步做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把控,持续优化中信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这或许就成了新行长芦苇所需要着重回答的问题……

向左死磕零售,向右重回“对公”,中信银行该如何破局?

回到业务上看,现在中信银行留给新行长(芦苇)的局面,很有意思。

在资产结构上,以对公业务为主,但在战略上,其选择的却是“零售第一战略”。

甚至,在此前提出的《2024-2026年新三年规划》和“五个领先”银行战略中,排首位的也是“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

这延续的是《中信银行2021-2023年发展规划》中,将零售的重心从存贷款转向了财富管理,提出以财富管理为战略支点,推动零售业务升级等目标。

换言之,中信银行对未来市场预判的重心,似乎在于零售业务。

但是我们要知道,受宏观环境影响,近年来银行业一个重要的风向就是零售退潮,对公业务重新成了市场竞逐的对象。其中就包括被称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以及平安银行等头部的零售银行玩家。

如此一来,中信银行似乎又与主流市场形成了战略上的错位判断。

当然从实际来看,截至2024年上半年,中信银行对公贷款在信贷中的比重为52.17%。对应的零售贷款是41.63%,整体有点对公和零售业务均衡发展的意味,再加上金融市场业务,这样的资产结构如果能够保持下去,理论上反而是能过得最滋润的。

毕竟,退可守,进可攻。一方面中信银行作为曾经的“对公之王”,哪怕后来的发力重心有所偏移,但现在对公业务多年积累下的优势并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如果未来宏观经济复苏,那么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也能趁势跟上。

不过,理想总是很丰满,但现实要更加骨感。

对公业务暂且不说,近年来保持得相当稳定,重点还在于零售业务。

虽然从2021年开始,财富管理就被定为了中信银行零售业务,乃至全盘业务的发展重心,但是反映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方面,除了2021年实现同比增长24.39%外,2022年至去年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速就变成了3.41%、-12.7%和-10%。

也就是说,哪怕提升了财富管理的战略地位,哪怕还有着中信金控体系内的各种资源优势,但中信银行似乎还是没能快速建立起财富管理的零售业务优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另外,横向与业务结构、发展现状相似的兴业银行相比,截至到去年上半年,中信银行零售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4.42万亿元,对应的个人客户数为1.41亿户。兴业银行的零售AUM规模则是4.88万亿元,个人客户数超1.04亿户。

这再次表明,中信银行可能还没有成为很多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的主办行。或者说中信银行开发客户资源并形成差异化的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吸引力相对较弱。

单就零售转型来看,现在中信银行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所以,现在摆在中信银行所有接班人面前的问题为,一边是对公业务重新被看好,但中信银行却反向选择了零售业务;另一边是发力的零售和财富管理业务,却偏偏又没能做出足够大的市场优势。

那么未来,是继续沿着已经有点偏差的路线前进,还是及时变奏、大胆创新?

这个决定命运的选择,就将由中信银行和以芦苇为代表的新一届核心管理层做出回答了……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