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人物志(6)书圣王羲之
琅琊王氏人物志
6.书圣王羲之趣事三则
寒江独钓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宰辅重臣王导的侄子,琅琊王氏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擅长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尤其是其隶书造诣,绝冠古今,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引自《晋书·王羲之传》,下同)。王羲之有《兰亭序》传世,被后世人奉为“书圣”。
王羲之能成就千年“书圣”,源自他小时候在琅琊(今山东临沂)旧居时的勤学苦练。为习得一手好字,王羲之不知磨穿了多少个砚台。他家附近的一个水池,就因为他练字之后常在那里冲洗砚台,以至于池子里的水尽成墨色,人称“洗砚池”。
王羲之的一生,放旷不羁,“素无廊庙志”(无意官场)。但由于朝廷对王氏家族的倚重,王羲之年纪轻轻就被征西将军庾亮聘为参军、长史,继而朝廷封他做宁远将军、江州刺史。满腹才华的王羲之备受公卿褒奖,美誉度很高,朝廷要拜他为侍中、吏部尚书,他坚辞不就。再后来朝廷又授他护军将军一职,他还要推辞,好友扬州刺史殷浩劝他应命,给皇帝个面子,他这才勉为其难接受了。王羲之后又改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两晋时期多奇事。衣食无忧、个性张扬的豪族子弟王羲之的奇闻轶事自然也不少。
1.东床快婿
东晋初期,司徒王导与太尉郗鉴同为朝廷肱骨,两人分掌朝廷的政务、军务。郗鉴有意和王氏家族联姻,以巩固其地位,王导爽快地答应了。某日,郗鉴让自己的门生前往王导的府邸,为女儿择婿。王导召集尚未婚配的子侄们到东厢房,任其考察挑选。郗鉴的这位门生遍观王家子弟,容貌举止了然于胸,回去向主人复命道:“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袒腹食,独若不闻。”这段话的意思是:王司徒的诸位子侄都很出色,不过听说了我的来意后,大都表现得比较矜持。只有一个人不同,他躺在东厢房的躺椅上,袒胸露腹在那吃东西,像是不知道这件事一样。郗鉴闻听此言,当即拍板:“这正是我要给女儿选的佳婿啦!”一问方知,此人就是王羲之,年方十六,与自己女儿相当,郗鉴便择良辰吉日将女儿嫁给了他,成就了“东床快婿”的典故。
2.爱鹅成癖
王羲之生性爱鹅。听说会稽郡有一位寡居的老太太养了一只大鹅,每天鹅鸣成曲,王羲之心向往之,托人前去高价求购,然而老人就是不卖。既然求之未得,王羲之便邀约了一帮亲友,驾车亲往观鹅。老太太闻听当世名流王羲之要来她家做客,喜不自胜,但又拿不出像样的美食来招待,就把大鹅宰而炖之。王羲之到了老太太家,寻而未见大鹅,便急切地问老人:“你家鹅呢?”老太太指着餐桌上那一大盆肉说:“全在这里了!”王羲之为之惋惜难过了好多天。
后来,王羲之听说山阴玉皇观的一个老道士养了一群好鹅,遂前往观览。见到了那群鹅,可把王羲之高兴坏了,态度坚决地要用重金买走。老道士酷爱书法,王羲之的到来对他来说更是机会难得,便对王羲之说:“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意思是说,钱我分文不要,只求你抄录一遍《道德经》,留作墨宝,这群鹅就全送你了。哈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如此交换王羲之亏大发了。王羲之一字千金,而《道德经》五千多字呢!但是爱鹅成癖的王羲之未加犹豫,欣然挥毫,然后将那群鹅笼载而归,乐不可支。
3.即兴偶书
王羲之是名冠当时的书法家,普通人一字难求,然而王羲之做事随心随性,有时候不刻意索之,却能得之。
有一次王羲之到自己的门生家里玩,见棐木做的几案平整光滑,忍不住提笔在上面即兴挥毫,楷书与草书参半,随性而为不拘章法。门生窃喜,随后陪着王羲之到别处去了。这位门生的父亲并不知情,看到平整光滑的几案被人随意涂写,觉得有碍观瞻,便用刻刀将字体刮掉,重新用刨子刨平。儿子返回后看到几案上的字全没了,好一通捶胸顿足——这可是王羲之留给咱家的墨宝啊!
王羲之家住绍兴蕺(jí)山的山脚下,某日上山,见到一位老太太在路边卖六角竹扇,生意惨淡,愁容满面。王羲之对老人说反正也没人买,闲着也是闲着,我借你的竹扇练练字吧,便随手在每一把扇子上题了五个字。老人看他写字并不工整,心疼自己的扇子,一脸的不高兴。王羲之早察觉出来了,对老人说:“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大意是:你只说扇子上是“王右军”的字,非一百文钱不卖。老人心里犯嘀咕:我两把扇子一文钱都卖不掉,你潦潦草草写上几个字,扇子就翻价百倍了?老人也豁出去了,只管照着吆喝。真想不到,过往行人闻听此语,竞相买之,一抢而光。第二天,得了甜头的老太太又在路边卖扇子,而且东张西望专等王羲之前来题字。王羲之见此情形,只是微笑,而不再应答。
2024年10月2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