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背着”企业成立平台公司:五粮液遭“背刺”?
文:向善财经
2024年是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一年,难度无异于当年的“翻雪山,过草地”。
和当年的革命者经历一样,是不得不变的时刻,比如舍得,洋河等中端酒企在去年三季度业绩大跌,幅度是历史罕见。
高端酒企也没能幸免,五粮液就面对着窜货,价格倒挂的问题,这背后或许是经销商和电商渠道出现了失控的苗头。
五粮液的方式很简单,直接停货,给经销商减负的同时,也能保证价格稳定,经销商们算是过了个好年。
然而十五还没过完,经销商们闷声干大事,四川五钧酒类销售有限公司和四川五浚酒类销售有限公司成立。背后有包括湖北人人大经贸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宜新商贸有限公司、陕西华鼎酒业有限公司等五粮液官网公开经销商。
五粮液方面对媒体表示,这是经销商自发行为,五粮液不太清楚,颇有点现代版的农夫与蛇的意思。
//渠道革命or藩王独立?
据天眼查APP显示,这两家公司都成立于今年2月12日,注册资本分别为5.4亿元、5.7亿元,法定代表人分别为苟成斌、赵武,两家公司间接股东共39家。
根据红星资本局的采访,其中一家参股的经销商负责人说,该平台公司可以做直销,控制价格和货物流向,还可以做蓄水池,类似于泸州老窖的1573销售公司模式。相比五粮液之前的模式,这样的平台公司更有利于调节价格,控制价格体系。
加上五粮液说自己不知情,这是要闹“独立”?泸州老窖是什么销售模式?大商制,24年上半年前五大经销商占比67.28%,如果真的如这位经销商所说,这么个平台公司在和五粮液的合作当中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但是,五粮液的回复要打个问号,真的不知情吗?让我们来做两个“假设”。
首先,可能是公关不知情,所以谨慎对外回复,实际上是公司推动的渠道改革,这5.4亿元、5.7亿的注册资金,可能就是保证金。
两家公司的法人苟成斌、赵武的两人曾分别担任过五粮液河南营销大区副总经理、五粮液广东营销大区总经理,加上2025年的营销体系的新变化,用大数据建立云仓,然后与全国17个周转仓构建成前置仓,快速联动响应,在3小时内完成渠道补货,用集中管控与灵活响应,解决供需矛盾。
这些事串起来看,完全有可能是五粮液官方调度运营的,正如那位接受采访的经销商所说,成立平台公司可以做直销,控制价格和货物流向,还可以做蓄水池。
在做了多年数据化的工作之后,平台公司算是进一步落地这一进程了。
表面上看无疑是一件好事儿,对终端的把控更深了,可以有效地减缓经销商们的库存难题,把控过去的量价失衡的问题。客观来看,有可能在某种外力下,经销商们正在拧成一股绳。五粮液推进这个事,也可能是为了解决眼下潜在的危机而不得已的妥协。
再看第二种假设,五粮液公司真的完全不知情,是官方也是这么回复的,但是,什么力量能让天南海北的经销商们坐到一个桌上,还没过完十五,这平台公司就横空出世了,还是在五粮液眼皮底下完成的。
如果要找一个答案,可能和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一样,吃不饱饭,遇到危机了,强烈的求生欲推动大家坐到一起。
这么说不是毫无依据,五粮液的渠道利润众所周知的薄,过去五粮液通常选择在旺季放量,淡季控货,但是效果并不好。酒厂是每年都反省,但是年复一年让经销商陪跑,比如23年就提出“保障渠道增效益”,在24年经销商大会还提过“破除经销商盈利问题”。
五粮液的批价已经倒挂很长时间,经销商几乎无法盈利,靠着普五高速周转引流,再通过其他产品获取利润。
虽然过去白酒高速增长的过程中,经销商们挣到了不少钱,但是已经三四年过去,酒厂的高速增长可是踩着经销商们的肩膀上去的。
健康的商业模式应该让上下游共同分享利益,而不是一味地竭泽而渔,否则温水煮青蛙,钝刀子割肉,只能砸自己的招牌。
中国人有刻在骨子里的谦恭温良,不是吃不饱饭很少会闹革命,倘若五粮液真的不知情,那经过这几年折磨的经销商们,可能已经到了不得不“革命”的时刻了,需要独力来求生存。
事出皆有因,在消费疲软、电商乱价、批价下滑的情况下,推动传统渠道变革是唯一的方向,无论是否知情,是不是公司推动的,这事既然已经成了,我们重点要看的是对未来的影响。
平台的作用就是约束签约的经销商,达成一个批价共识,严查自己区域内串货、甩货行为,对于平台内销售快慢不同步的经销商进行调节。
新任总经理华涛在2024年10月任职,1218经销商大会上强调了“八代五粮液坚持有价才有市,有市才有量”。曾从钦在会上提到:“加大力度抓好产品量价平衡:破除经销商盈利问题,把渠道利润摆在首位。”
确实,今年春节是五粮液第一次在最旺的春节停货挺价,但是这不是黄金年代了,控货的难度和利益分配难以把控。
据传五粮液今年取消了票据打款,首先用票据打款,对小经销商不公平。一般情况下票据打款要千万以上,低于千万的小经销商要自备现金,资金压力大,大商票据打款,五粮液一般还有息贴,加上卖得越多,奖励越高,就变成大、小经销商成本不一样,大经销商容易低价出货。
第二个因为票据打款,一般为半年期以上,等于是赊销来的商品,经销商拿到货以后,经常低价提前快速甩货,快速变现回笼资金,然后利用这个资金进别家的货、或者用于其他生意上,最后大家的批价都起不来,经销商不赚钱就会向厂家申请更多的补贴。
曾经的五粮液依靠大商+OEM起家,现在的平台公司如果是五粮液的自发行为,那证明这就是渠道深度改革的大方向,即以自己能控制的数据做线,把控终端的经销商们,可能也是为进一步提直做准备。
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内,渠道改革虽然势在必行,但阻力依然很大。平台公司的成立,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能让投资者感受到变革,但也表达出了一些对2025年悲观的预期,需要更强大有效的组织来应对。
//茅台外的战场,谁能胜出
过去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和基建项目的减少,饮用场景和饮用总量在减少,茅台依然拥有超然的地位,在超高端这个市场独占鳌头,像经典五粮液这样的产品也没能对飞天茅台造成任何威胁,甚至在无人问津之后价格已经跌破两千。
茅台在行业深度调整期能够逆周期,一方面是自己的产品过硬,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就是在过去给经销商的利润足够多,哪怕压货经销商们也都能扛得住,人都是知恩图报的,赚那么多,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也是应该的。
而除茅台之外的其他白酒品牌都出现了明显的降速。
曾从钦在股东会时还说:“我们追求稳健发展,不追求高增长,现在谁说增长30%-40%就是吹牛,我们保持双位数增长,持续分红。”可见即使是高端白酒,也没那么稳当
五粮液作为高端白酒还有信心可以保证双位数的增长,中端白酒的日子就不是那么的好过了,比如库存总量第一的洋河,去年第三季度的下滑尤为显著,营收仅46.4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44.82%;净利润6.31亿元,同比大跌73.03%。
如果能够像曾丛钦这样有清醒的认知还好,像泸州老窖的刘淼和洋河股份的张联东可能都要当“鸽”派,承诺的业绩都有可能完不成。
在二级市场上,拿洋河股份举例,机构明显表现出对当前状况的担忧。2024年三季度,招商中证白酒指数基金作为洋河的第五大股东,减持了6.3%的股份。同时,东方财富数据显示,92家基金持仓洋河,到四季度减持48.9%至47家,总持股数下降21.3%。
这背后反映的是对整个行业的疑虑,在出生率大幅下降,结婚对数不断减少,经济重心由传统行业转向科技行业的背景下,资金们担忧的不仅仅是近期的表现,更是对长期逻辑的不看好。
加之最近的热点都在DeepSeek引领的科技热潮上,热钱自然都跑向了科技股。
然而,随着经济的回暖,高端白酒的生意模式依然是一流的,五粮液在24年更新了分红政策,按照70%的分红率假设,股息率4%还多了,高端白酒们的产能建设已经基本完成,如果不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了,账上货币资金1200多亿,比茅台还多,将来格局稳定后,百分百分红也不是梦。
那这高分红,低速但是高质量增长股票是否会重回基金经理们的心头好呢?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