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碰撞科技,文化豫见新生
非遗碰撞科技,文化豫见新生
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基层,在社会实践中了解非遗、发展非遗、宣扬非遗,充分展现郑大学子的志气与朝气,自1月16日起,郑州大学微尘志愿服务队非遗文化宣传团参加了寒假社会实践,展开了以“非遗碰撞科技,文化豫见新生”为主题的实地探访活动。
第一站——河南郑州非遗美学馆
首先,非遗文化宣传团郑州小组来到了河南非遗美学馆,河南非遗美学馆汇聚了关于河南的各种民间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小组成员们在这里欣赏科技帮助下非遗的涅槃重生,传承发扬河南非遗,提升文化自信。进入场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只有河南”的相关文化产品的展示,其中包含了布老虎、折扇和剪影等文化遗产的展示。这些展品不仅展现了河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融入了现代设计元素,使其既传统又时尚。小组成员们被这些精美的展品深深吸引,他们仔细观赏每一件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和艺术魅力。小组成员们通过场馆的科技设施身临其境体验了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太极拳,通过跟随大屏幕上的太极拳教学进行学习来了解太极拳,小组成员们感受到了科技助力下的非遗发展的成果,深刻意识到利用科技发展非遗的重要性。
河南非遗,跨越时空,代代相传,贯穿古今,它们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河南大地上永不熄灭的文化火种,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瑰宝。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非遗与科技两颗璀璨的星辰碰撞交织,绽放出夺目的光彩,续写着中华大地的传奇。
第二站——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与文化传承圣地
随后,非遗文化宣传团焦作小组来到了温县陈家沟太极拳发源地与文化传承圣地,冬日的豫北平原笼罩在一层薄雾中,远处的麦田覆着薄霜,村落间炊烟袅袅,一派静谧的田园景象。此行的目的,不仅是学习太极拳的技艺,更是通过走访当地文化遗迹、对话传承人,深入了解太极拳如何从一门传统武术升华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抵达陈家沟后,小组成员首先来到太极拳祖祠。祖祠内陈列着历代太极拳名家的生平事迹,从陈长兴、陈清平到杨露禅、武禹襄,一幅幅画像与典籍,勾勒出太极拳从陈家沟走向世界的轨迹。离开祖祠,团队前往太极拳博物馆,馆内以“拳史”“拳理”“拳艺”三大主题展开,通过全息投影、互动沙盘等现代技术,生动还原了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午后,团队来到东沟习拳场。这里是陈家沟人世代练拳的场所,冬日里依旧热闹非凡。白发苍苍的老者与稚气未脱的孩童同场习拳,动作行云流水,呼吸与招式浑然一体。小组成员跟随师傅学习基础招式。老师傅边示范边讲解:“太极拳的‘掤捋挤按’,不仅是攻防技巧,更是对‘舍己从人’境界的追求。
通过本次实践,团队成员不仅加深了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未来,我们将继续关注太极拳文化的发展,积极参与相关活动,为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推广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喜爱太极拳,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站——河南开封宋绣艺术博物馆、开封市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
1月18日,非遗文化宣传团开封小组齐聚于古色古香的宋绣艺术博物馆门前,共同欣赏并学习这传承千年而不断的中华文明瑰宝。推开开封宋绣艺术博物馆古朴的大门,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走进了那个以绣为画、以线寄情的年代。这里没有金戈铁马的喧嚣,没有市井街巷的嘈杂,只有一针一线在时光中静静流淌,诉说着属于宋人的风雅与匠心。在走上二楼的楼梯边,悬挂着河南非遗人物王素花老师的荣誉奖项与艺术成就,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他人,培养了众多汴绣传承人,并且在其退休后创办了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队员们走上这挂满荣誉的旋廊,充分了解了这位时代人物及其对宋绣的传承与贡献。
之后,队员们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精美的宋绣作品。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山水人物,意境深远。每一幅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或婉约,或豪放,或清新,或淡雅。漫步在展厅中,队员们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感受着宋绣艺术的独特魅力。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的窗口,更是一个传承民族精神的圣地。宋绣,这一针尖上的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千年汴京梦,一绣动乾坤。”我辈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与创新宋绣技艺的重要使命。我们要培养创新思维,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开发符合现代审美的宋绣产品。我们也应当成为宋绣文化的传播者,通过新媒体平台,向世界展示这一中华瑰宝的魅力。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创新思维相结合,才能让宋绣这一千年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第四站——河南洛阳南石山三彩小镇、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张家彩窑
最后,非遗文化宣传团洛阳小组来到了洛阳南石山三彩小镇、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和张家彩窑。小组成员们首先前往了南石山三彩小镇,从村口进入,便被浓浓的三彩文化所吸引,村子的墙面、围栏、绿化带上都有唐三彩制品,包括兵马俑、文官武士、舞女、乐俑、浮雕壁画和三彩小马等。之后小组成员们来到了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在讲解人员的带领下,小组成员参观了有技艺高超的匠人们制作的人物俑、动物俑,这些三彩俑造型栩栩如生,其内在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参观过程中,小组成员详细了解了唐三
彩的制作流程,包括选料、制胎、成型、施釉、开相、装饰等多个工序。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小组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洛阳唐三彩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化转型之路,更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在科技助力下的无限可能。未来,我们期待能进一步推动非遗与科技的融合,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供更多可能。同时,加强教育与宣传,提升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尊重,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中来,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非遗碰撞科技,文化豫见新生。通过参与此次实地考察活动,所有队员们都深入了解了各种特色非遗文化,认识到了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在现代社会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巨大力量,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我辈要以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为己任,发奋图强、勇于创新,为祖国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