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嫌弃嘉峪关,有人奔向百色山: 青年一代的“西进”精神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2-08 00:07

作者 杨雪晴


“偏远艰苦,但有编制。这样的工作,你去不去?”这是央视新闻“相对论”记者庄胜春的一段采访。来自21世纪的年轻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的人,嫌弃着嘉峪关,却也有人,奔向百色山。

这不禁让人想起几十年前,也是一批批年轻人,奔赴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他们或支援边疆建设,或投身国防事业,把青春热血洒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时的他们,被称为“西进青年”。

如今,相似的选择再次摆在青年面前,只不过,边疆和远方,被具体化为一个个“编制岗位”。这一次,他们会如何选择?

“远方的路,虽然遥远,但值得一走”

远方的路实在是遥远,终是有人走不下来的。有人是心向山花烂漫的、是爱繁华迷人眼的、是想寻找春风和山花的。她选择了远方就要适应万重山的错落,无法与自己自洽便让所谓的环境禁锢了自己的灵魂。

武汉大学的某选调生说“恶劣的环境,刮不完的沙尘,每天呼啸的大风,如果我是红衣侠客,那么我一定翻身上马,手扬马鞭,意气风发大喊‘驾’,然后逐尘而去,白马照银鞍,飒沓如流星。

可是我睁开眼睛,就是无尽的加班,不适应的饮食和气候,时刻思念的家人和朋友。因为加班和刚接触完全陌生的工作,我极少回家。想起王昭君,想起固伦公主,史书人物以这样的方式呈现在眼前,苦痛和思念穿越千年,人类的情感悲欢如何不相通呢?”

对于选择去偏远地区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工作和生活上的挑战,还有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在很多人看来,去偏远地区工作就意味着要放弃很多机会和待遇,甚至要承受孤独和寂寞。

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却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他们知道,远方的路虽然遥远,但值得一走。

“网上说得太夸张了,我没有觉得苦,吃羊肉吃得流鼻血。”金倬屹喜欢扎着高高的马尾辫,脸上总是洋溢着笑容,尽显青春活力。即便3个月胖了10斤,那也是她幸福的“标记”。

她一直想来新疆,阿勒泰火了之后,那段时间她总在网上搜索怎么才能去新疆,刚好班里通知西部计划志愿者报名,她说就像是命中注定一样。来之前,她还担心人际关系、吃住问题,做好了吃苦准备,没想到这里的生活远超预期。

“我深刻体会到越在基层越幸福。”初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于她而言就像打开了宝藏之匣。淳朴的民风、载歌载舞的哈萨克族人、悠扬婉转的民族腔调、雪山、草原、落日余晖都让她心动。

“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史先军是2009年来到新疆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今年也是他留在兵团的第15年。史先军所在的第十师185团守卫着祖国西北的55.5平方公里土地。每年冬季的暴雪会在来年春天引发融雪性洪水,洪水会导致中哈界河中心东移,关乎着国家领土完整。

2009年,史先军初来时就赶上了一场大暴雪,大雪挡住了军武哨所的大门,积雪的高度比人还高,来年开春后,融雪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次生灾害,在这种情况下,抗洪抢险就是收复失地,史先军全天候24小时参与到抗洪守土工作中,坚守在管段,奋力抗洪,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史先军记忆犹新。

史先军的家乡在山东青岛,他说“那个时候是想回去,父母已经在家乡帮我找好了工作,我就跟我爸说,当西部计划志愿者,先干一年,再干一年,最后变成了不回家,就留在了这里。”

刚来的那几年,夏天的时候史先军总是身穿老式牛仔服,忍着高温,把领子高高地立起来,有人感觉他特别的样子很不合群,问他原因,史先军把领子一摘,脖子、下巴上全都是蚊虫叮咬的鼓包,185团号称世界四大“蚊虫王国”之一。

如今,史先军已经在这里待了15年了。“在185团15年,我觉得我奉献了我的所有,15年我总共回了两次家,一次结婚,另一次带着自己的孩子回去,把自己15年的青春都奉献在了这里,对我来说,新疆和185团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史先军说。

远方的路虽然遥远崎岖,但终点是有一些美好的东西等待着到访者,也总有一批批像史先军的人奔赴。

“祖国的大西北没有海,但有我的青春”

“脚步丈量山河川,披星戴月苦也甜,这是我见过最美的蓝天,袅袅炊烟和笑脸,生在大山回大山,志同道合肩并肩,一边见证着,一边创造着,青春接力一年又一年,青春之花尽情绽放。”

青春总是有不同的模样,对2024年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李明孚而言,这一抹红色就是最正确的选择。因为这一抹红色,在他的孩童时期,就潜移默化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在他初中毕业那年,他跟随父亲跨越5000公里乘坐4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白山黑水的辽宁来到了雪山天路的西藏,和来自天南海北的“红马甲”们穿梭在田间地头,那些高原红的笑脸和年少时见到的红色身影在他心中播下了火种。

大学时期的他成为了故事的讲述人,从鱼米之乡奔赴西北大漠;从“大学象牙塔”走到“社会大学校”;从家庭“舒适圈”走进志愿“训练场”。“我觉得青春最浪漫的事莫过于能够看到祖国蒸蒸日上;青年最浪漫的事情其实就是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正青春。”

“志愿从来不是干多少大事,而是一件件小事累积在一起。去户外刷树、打扫卫生、去马路上擦护栏等,在日常繁杂琐碎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为人民踏踏实实办事的满足,逐渐找到了人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

2022年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杨瑞因受到百色市驻村书记黄文秀扶贫故事和戍边烈士陈祥榕事迹的影响在2022年盛夏背上了行囊踏上了开往新疆木垒县的列车,初到木垒时她听不懂当地方言、吃不惯洋葱孜然,但各色美食收买了她的胃。

她用镜头记录美好,用文字书写在西部的感动和收获,吸引更多青年学子投身西部。春节期间新疆区委西部计划项目办给她父母家里送上了特产和祝福,她说她当时内心非常骄傲,她说她用平平淡淡的生活、真真切切的感情投身其中。

她直言道,“朋友,如果你没来过这片土地,那么我想请你来看一看祖国壮美的边疆;如果你曾来过这片土地,希望这里能成为你的温暖归宿;如果你现在和我一样正在这片土地,让我们一同携手,让这里变得更好!”

“我们这一代,也有西进精神”

在知乎上,“如何看待年轻人去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当公务员”的问题下,有个回答斩获了大量点赞。

博主@宋小驴晒出了自己的选择:2023年夏天,临近毕业,已经拿到公司offer的他在宿舍楼下看到了这么一句标语“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他说:“我忽然意识到我应该给青春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从那一刻起,他与服务地—喀什的缘分就此结下。他记录下了初到喀什的震撼:“这里天蓝得让人心醉,云朵很低很低,好像伸手就能摘到。一下车,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瓜果香,我深吸一口气,好像要把这清新的空气全部吸进肺里。”

不过,当新鲜感逐渐消退,现实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在县里,娱乐生活很少,下班后的时间变得格外漫长。由于离家几千公里,和家人的联系也基本靠手机。一次,宋小驴和同事们一起去看当地的一个景点,回来的路上,同事突然说:“好想家啊。”那一刻,他也有些动容。

不过,更多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温暖和感动。杨绛先生曾说过,“既然是生活,就免不了酸甜苦辣,品过方知真滋味。”他在喀什的志愿生活同样如此,在基层的这些日子里,因不认识、不了解产生质疑的“酸”,有工作中事无巨细、繁乱庞杂的“苦”,有志愿服务时缺乏经验、工作失误的“辣”,但更多的还是被群众认可的“甜”。“县里会组织各种活动,逢年过节,单位也会发放各种福利。我的领导、同事都很好,很照顾我,我的工作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他表示,“20年来,有超过50万名和我一样的青年,他们高扬理想、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收获到了成长和进步,找到了青春的方向和人生目标。这是我们发出的誓言,也是属于我们的荣光!”

像宋小驴这样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在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有不少年轻人分享了自己选择去偏远地区工作的经历。有的是应届毕业生,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有的是在职人员,想换一个全新的环境;还有的是为了爱情、家庭等原因,选择追随另一半的脚步。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他们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奔赴祖国的边疆和远方。

在他们身上,仿佛看到了几十年前“西进青年”的影子。几十年前,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国家建设的大潮中,无数有志之士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毅然决然地告别了繁华的都市,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遥远的西部。

他们的心中,燃烧着一种质朴而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甘愿扎根西部,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就是令人敬佩的“西迁精神”。它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吹遍了西部的山山水水,激励着人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奇迹。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各种社会因素的压力下,青年西部计划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照亮了无数青年的心灵。他们怀揣着梦想和激情,踏上了西进的征程。在他们的眼中,西部不再是荒凉和贫瘠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天地。他们带着“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深入到基层一线,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西部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种精神,就是“西进精神”。它是对传统“西迁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新时代青年对于西部建设的热情参与和积极贡献。尽管两种精神在时代背景、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蕴含着一种质朴而浪漫的情感。那就是对于西部的热爱与向往,对于祖国的忠诚与奉献。

在那遥远的西部,大地苍凉,风沙无情,生活似乎总以苦涩的面容示人,让人心生畏惧。然而,总有人心怀浪漫,眼含星光,选择在这片苦难的大地上,播种希望的种子。

他们不畏艰辛,不惧困苦,将苦难的泥巴视为生命的沃土,用坚韧的双手将希望的种子深植于这片看似贫瘠的土地。他们知道,莲花虽生于泥泞,却能绽放清雅。正如他们的心灵,虽历经风霜,却能保持纯真。于是,他们忍受着西部的苦,从不言弃,那片看似荒芜的土地却生机盎然。

这就是他们的故事,关于选择、关于坚持、关于希望,他们用行动告诉无数青年:即使西部很苦,也总有人的心灵能在此绽放莲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陈嘉卉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