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 八宝饭“炒”出团圆年
春节刚过,新郑市新建路开封食府装饰一新,大厨王兴林正在备菜,为明后天的包桌宴席准备食材。其中红枣、江米、莲子等炒八宝饭配料必不可少。
新郑人过年离不开八宝饭。甜蜜的口感厚重持久,寓意未来福寿康宁。前不久,郑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公布,新郑市炒八宝饭名列其中。这道颇具地域特色的菜品,在新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王兴林作为此非遗项目制作技艺传承人,已是第六代。
不仅如此,炒八宝饭还与新郑名人高拱有关。据传当年高拱官至宰相,有机会在新郑老家八卦洞宴请皇帝,宴席上有这道特色菜。皇帝品尝之后,对菜很满意。一向爱民的高拱借机免去新郑百姓的皇粮,减轻人民负担,成为流传至今的一代佳话。后来炒八宝饭又成为新郑西街丁家饭庄招牌菜,其第五代传人丁广州,曾任新郑县服务楼与郑韩饭店厨师长。
“十几岁学厨,一干就是40多年。”王兴林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具茨山下的辛店镇,自幼对黄帝、嫘祖、高拱、白居易、欧阳修等新郑历史名人的事迹记忆深刻。上世纪80年代,他到新郑市郑韩饭店学厨,学成之后曾任北京、山西、安阳、焦作、鹤壁、新郑等地多家酒店出品总监、行政总厨,在任职期间培养出炒八宝饭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及大批优秀厨师。
王兴林1983年师从丁广州,并成为其得意门生。操作间里,他动作娴熟、一丝不苟,将饱满的江米捡洗、焯水至江米捻烂,案台上新郑大枣、果脯、白豆、青海丝、橘饼、山楂糕、白糖整齐摆放,都是“八宝”成员。
江米炒制中加入食用油、蜂蜜、白糖,控制火候,达到不黏锅、不黏勺、不出油,炒至枣红色烘起,快速出锅撒上果脯、白豆等配料,上桌时米中冒泡。这一连串动作,王兴林早已得心应手。“炒八宝饭在中原地区较为多见,但新郑的选材与制作有很大不同。”王兴林说,热、烫、绵、软、香、筋、甜是新郑炒八宝饭的口感。
“在新郑,与炒八宝饭齐名的,还有丁记粉蒸肉。”王兴林说,这两道菜是他师傅丁广州的看家手艺,当年不仅新郑,周边开封、郑州、许昌的餐厅,都经常请老师去传授技艺。遇到招待贵客的宴席,都愿意出重金请老师现场掌勺。自己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依然难以达到老师的水平。
新郑是黄帝故里,名人辈出。让餐饮与文化紧密结合,菜品制作守住传承,不断出新,是王兴林一直在践行的理念。“黄帝宴是团队开发出的新菜式。”王兴林说,这套宴席包括炒八宝饭在内的多种新郑地域菜肴,其中“黄帝养生汤”采用老母鸡汤,加入多种大骨小火慢炖两天以上,汤汁清澈金黄,宛如茶汤,醇香四溢;嫘祖美颜汤采用桃树树胶入汤,美容效果犹如桃花。
为厨如做人,心诚学艺精。10多年前,王兴林看到父母日益衰老,放弃外地就业机会,回家照顾老人,直至前两年两位老人相继安详离世。不仅如此,他还照顾最初教他厨艺的恩师多年,直至送完老人最后一程。师德师风,一脉相承。王兴林与他的学生亲如一家,他的两名老家在通许县的学生前不久在新郑市买房安家,他们想与老师住得近一些,方便今后照顾老师的生活。
新年到来,万象更新。王兴林带领他的厨师团队,正在围绕食材灶火辛勤劳作,烹饪出更多美食菜肴。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立
![](http://static.zhengguannews.cn/wap/assets/images/commen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