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年经验的应届生——新闻学子的“刷简历”之路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2-04 21:06

作者 周晏至 


“好小啊。”在得知新来的实习生只有十九岁后,已经在市报社工作了十二年的记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以前来我们这实习的都是大三大四的或者研究生,刚上大二的还真几乎没有。”

这位正上大二的实习生可欣同学对她带教老师的话有别的看法。“我们专业很多同学都去实习了,我宿舍一共六个人,三个都在寒假找了实习,我也不想被落下。”

被迫“抢跑”:提前实习的新闻学子

新闻传播类学生的专业社会化可能真的在提前。与医学、法学等专业性极强的学科相比,新闻传播学类的学科,由于学科特点侧重于实践,且求职范围没有特别定向,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习体验不同行业,因此实习需求突出。

国内有学者针对新闻学子的研究表明,47.2%的学生在大一大二就已开展媒体实习,低龄化更为明显。

“上了一年大学,感觉自己没学到什么,老师上课讲那些理论,我除了背背书应付考试,什么也不懂。我一打开手机,到处都是说‘新闻无学’之类的话。我的室友,大一的时候就进报社了,天天在朋友圈发自己在各种地方采访,感觉收获满满。看了这些东西我真感觉自己‘前途一片黑暗’。”可欣说。“无尽的焦虑”让她急切地想要找一份实习。

可欣的话正好反映了新传实习“低龄化”的两大原因:一是就业压力与日俱增,二是新闻传播教育滞后于业界实际。相关统计表明,近年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持续增长,2023年总计划人数突破8.1万人,相比2019年增加了13000余人。

主流媒体对毕业学校层次要求高、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提高等进一步压缩了学生的就业空间。学生们感知到“象牙塔”并不安全,就会选择尽早接触社会,而进入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学校进行大类招生培养,但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如过于侧重理论教学,低年级“太闲”而高年级“饱和”等。

此外,新闻学子对新闻教育的评价普遍不高,认为学校课程太过滞后,跟不上业界的需求。“我们在一家公司参观,那里的后期人员都使用最新版本带AI功能的PS软件,而我们学校电脑安装的还是十几年前的PS CS6版本。”可欣说。

找工作时,企业更认可有实习经验的人,而在申请专硕或是出国留学时,一份漂亮的实习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加分项。种种现实压力交迫,不少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就被逼上了“卷实习”的跑道。

左右为难:障碍重重的寻岗过程

“当时看到我室友在报社实习,我既羡慕又感到一丝无助。她是我们老师推荐进去的,但我和老师都不熟,不知道怎么说。”可欣无奈地笑道。寻找一份实习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传学子首先能想到的对口单位——报社,电视台等,往往并不会对外公开招募实习生。可欣最后也是托亲戚给自己推荐到家乡的市报。进到报社之后,可欣发现和自己一起的实习生都是“找关系”进来的。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行人情送礼”等。曾在深圳某财经媒体实习的茜茜同学说,自己家里为了让她得到这个实习岗位,找关系花了几千块钱。

可欣的同班同学妙妙倾向于到互联网相关的行业工作。她本以为这些企业公开在BOSS直聘等平台发布了实习招募信息,自己不需要额外的关系,只要包装好自己的简历去沟通,就有机会拿到自己的实习录取通知书。

但现实给了她沉重的打击——找实习与找正式工作一样,如果没有出彩的学校背景或相关专业成果,简历很难被查看。“有的单位还会要求实习的人有实习经验,这不是矛盾吗?”妙妙说。

她寒假前给上海的某个知名广告公司投了简历,但没有音讯。于是,她选择先到家乡的市级报社实习。一个月后,她再次投递了更新过的简历,这一次,她得到了对方的回复,并且顺利进入了该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岗。

“在面试的过程中,HR(意为人力资源)没有问我的学校,或者我的那些奖项,只是不断问我在报社的经历和产出。我就感觉,即使是实习,似乎也要站在一个跳板上往另一个跳。”妙妙说。

企业确实更倾向于“有经验”的实习生。某公关公司的HR说,自己面试的时候,看到有过实习经验的学生会更感兴趣些。“这种同学一般不需要从零开始教,可以直接上手工作,降低了学习和带教的成本。”

妙妙拿到上海公司的实习录取通知书后,并没有高兴多久。这段实习是以线上的形式进行,但她还是感觉压力极大。“那时候我还有一堆比赛和课程论文,但那边的带教老师时不时催我修改视频,我的微信不停地响,真的有些崩溃。”

妙妙说自己对学业也还有要求,不希望顾此失彼,于是在干了一个多月后,她提出终止这段实习。绝大多数单位都会要求实习生每周出勤三天以上,实习周期至少三个月,部分甚至更长。

企业希望用人能更稳定,但对于学生们来说,却很左右为难。大一大二的学生,课程安排都比较满,如果表示自己学业繁忙不能保证出勤,企业往往会直接停止后续沟通,学生就会失去实习的机会;如果通过“撒谎”称自己可以保证出勤,就会在学校方面犯难。

“幻灭激情”:直面现实的工作日常

“费了好大劲,才得到一个自费给人家端茶倒水的机会。”可欣吐槽道。到报社的第一天,她就要给到单位交流的人布置会议室,还为了给领导准备材料来回跑了五六层楼。

传统媒体实习往往没有工资,主任有时候派她去采访,地方离单位比较远,交通费也需要她自掏腰包。妙妙后来又找到了一份北京某互联网公司的实习,所谓的“大厂”表面上光鲜亮丽,但她的实习工资还不够在北京交房租。

“开销实在太大,家人虽然支持,但倒贴太多自己也不舒服,‘北漂’的寒意瞬间就涌上心头了。”妙妙说着,眼神变得有些落寞。行业里较普遍的无薪或者低薪实习,给学生们带来了不小压力。

妙妙每天上班前都精心化妆打扮,以让自己更好地融入高档的写字楼,但她觉得自己从前理想的“都市丽人”形象,不过只是都市“隶”人。“那里的工作节奏快,我的领导有时候催数据催得紧,说话也比较直接。我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很多数据之类的,都是需要人工统计筛选的,很机械,很无聊。”妙妙讲道。

在深圳的茜茜也常感受到冲击。“和我一个实习岗位的人,是人民大学的硕士,我的带教记者,家里经济实力也比较雄厚,所以人家可以安心追求自己的新闻理想,不用考虑很多其他的东西。都说实习是为了就业,但我显然留不在这里的。”一想到自己也是克服重重“困难”,才成功进入了实习单位,几名学生都露出苦笑。可欣说:“这上班与其说是‘点燃理想’,倒不如说是‘幻灭激情’。”了解真实的行业现状后,学生们往往会产生很大的落差感。

嘴上说着“没激情”,可欣却积极响应每一项工作要求。“有一次我们主任让我晚上八九点到景区跟一个采访,虽然很冷很累,但我心里还蛮高兴的,能见识到很多东西。”她说,“我也向家长抱怨过干的活没意思,但我爸妈就说,杂活干得好,领导才可能看见你,给你更好的机会。”

学生将实习视为学本事,工作强度越大意味着自己的参与度越高。他们对于实习不偷懒的态度,从侧面表明了想通过实习来弥补校内新闻教育不足的强烈愿望。

“含金”几何:专业能力的提升之谜

“本想跟带教老师深度学习一下写稿技巧,但刚熟悉一点采编流程,我们就要开学了。”可欣说。只待了短短一个月,只写过两篇两百字小稿子,却要在简历上写“熟练掌握新闻稿件写作技能”,她感到有些心虚。

要问通过实习,到底在专业能力上有无收获,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可欣,妙妙这些只参与过一两个月短期实习的同学,都表示自己在专业上收获比较有限。低年级的实习者们的反馈都在说明,实习的作用主要在于“增进了解”而非“从业促进”,专业社会化的意义有限。

尽管企业招聘时看重实习经历,但经历“丰富”也并不一定就“最突出”。那位公关公司的HR也表示:“我们看‘含量’,更看‘含金量’。有些学生给到的简历有一长串经历,但仔细一问,他回答不出自己都干了什么。有的人经历不垂直,或者每一段实习时间都不长,那我们可能就会认为他没有深入那份工作,真正具备的能力有限。”要求垂直“深耕”,有产出,是企业衡量应聘者实习经历的重要标准。

HR也补充道,“实际工作中,也要看这个人是否认真,有责任心。有些学生可能只有校内的经历,但能很清晰地讲出自己的成果,能感受到他的实干,我们也会考虑。”

今年大四的榆林刚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段在影视公司的实习,他对这段经历的评价很高:“我大学期间喜欢拍片子,积累了一些作品。所以我找实习也没有说特别难。并且我感觉对工作上手比较快。”

榆林在这家公司实习了近五个月,参与过一个完整的大项目,表现出色的他有希望转为正式员工。沉浸深入的综合实习,要比浅尝辄止的行业体验对人在专业上的提升更大。

一位在一线从事新闻传播教育十六年的教师说,她非常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实践,也多次为他们推荐岗位,但对于“实习内卷”等现象,她并不太支持。“有一两段实习能帮他们提升见识,补齐校内教育的短板很有意义,但通过这些经历,学生们更应当反思自己在专业知识能力方面的不足,进而去沉淀,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不必要盲目的跟风或者是‘卷数量’。”

简历之外:路上仍有人生风景

回想起听带教老师讲述自己的采访趣事,与其他实习生在办公室“头脑风暴”想选题,午休时间悄悄分零食的事情,可欣忍不住露出微笑:“不在这干,我都不知道我们市有这么多新鲜活动,也不会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的人。带教老师们都很博学温和,启示我回学校也应该多读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干行政岗位的茜茜,之前比较内向敏感,在过了一段高强度与人打交道的日子后,开朗地说道:“工作上就是要大方坦诚地沟通嘛。”而已经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行业都有了实习经历的妙妙,则对不同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

“之前从未在大城市生活过,总听人们说那里节奏快压力大,我觉得小地方按部就班地生活就不错。但真正‘北漂’过两个月后,我的想法就变了。这里虽然有很多烦恼与疲惫,却也充满了机会和希望。走在宽阔的长安街上,再累也会突然感到精神抖擞。只有不断亲身去体验,才能明白哪种生活是自己真正所向往的。”

在“刷简历”的路上,学生们走得并不容易,但他们大多数并不否认这些经历带来的潜在价值。体验不同的生活,看到不同的风景,也是一种收获。

现在,可欣妙妙等几个同学偶尔仍会打开招聘软件刷一刷,看有没有合适的新实习。妙妙的同学有时会打趣道,“你才刚大三,都已经三段经历了,着什么急?”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上瘾似地关注招聘信息,也许焦虑和压力是每个学生终究不能完全摆脱的。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经历已经挺丰富了,但人外有人,他们有更好的公司头衔,更多的产出,感觉要达到真正的优秀还有很远。”妙妙说。可欣常劝妙妙“多读书”:“你脑子空空人家怎么会要你呢?”这也让妙妙稍微沉下心来:“别人看到的是自己的‘精装’简历,但只有自己清楚这背后自己付出了多少,真实水平又是什么。”

“刷简历”之路充满迷雾,面对矛盾和压力,学生们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继续“卷”下去,更不知道走过这一路后打造出的简历能让他们到怎样的工作岗位上去。但保持乐于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也许这些问题会在他们的选择与尝试中逐渐变得清晰。

“提升自己的实力,永远是硬道理。”妙妙最后说道,“至于‘刷简历’与‘不刷’,首先是自己内心要愿意的。能让自己心底感到充实,有收获,就是好的选择。”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