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卡涨价:办还是不办

正观特稿 原创

2025-02-04 20:43

作者 侯子怡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消费模式逐渐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高校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园卡在很长时间里是学生与校园生活各项服务连接的桥梁。

没有校园卡就不能使用校园网查阅学校的学术资料,一些学校甚至将选课与校园网连接,没有校园网便选不了课。

近年来,不少高校在逐步提升校园卡的功能与服务的同时,也悄然提高了校园卡的收费标准。这一举动引发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在物价上涨的背景下,校园卡的涨价究竟是出于合理考虑的调整,还是借机变相创收?学生们面对这一现象,究竟是“办”还是“不办”?

风波乍起:涨价消息引发震动

新学期伊始,校园营业厅里一则校园电话卡费用上调的通知瞬间成为焦点。“19元的套餐变成了59元,这加起来一个月得多花不少钱!”学生们看着通知满脸愁容。

对于多数学生而言,生活费本就有限,校园卡支出是每月固定开销的重要部分,陡然涨价,无疑是给精打细算的日子添了重担。

大一新生们更是叫苦不迭。初入校园,刚购置生活用品、缴纳学费,手头本就拮据,而对于刚刚搬来郑州校区的学生来说,更是有了落差。在老校区,营业厅还有充100送100的活动,算下来一个月不过19、29,而现在三家运营商全部把套餐费用上调到了49、59,活动也取消了。

军训时,大家都在观望价格到底会不会下降,只好先用流量。可一直使用流量也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还是妥协了。

三大运营商

面对学生的质疑与不满,营业厅并未给出正面回应,只是说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联合涨价,营业厅也没办法。继续追问营业厅,他们也只是含糊其词并透露出开学初期可以先不办,后续很有可能降价。

几个月内只用流量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一些学生比较下来还是选择了办理校园卡。还有一些学生选择先办理49元的套餐,等价格回落之后更换套餐。

近年来,5G基站建设如火如荼,为给校园提供高速网络服务,校内基站数量不断扩容、升级,巨额资金持续投入;加之频谱资源租赁费用连年上涨,通信技术迭代加速,研发成本水涨船高,人力运维成本也因专业人才稀缺而变得愈发高昂。

无论在哪个行业,物价的上涨都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货膨胀逐渐加剧,很多物品和服务的成本也不断上升。从食品到能源,从交通到教育,几乎每个领域都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价格上涨。在这个大环境下,校园卡的涨价似乎并不令人意外。但是30元的涨幅确实出乎意料。

尽管物价上涨的现象普遍存在,但不同行业和领域涨价的方式和幅度不同。一些行业能够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增加附加值等方式让消费者感受到“物有所值”,而一些领域则在涨价后并未带来实质性的改进和提升。校园卡的涨价,又是否真正带来了更高的服务质量和便利性呢?

运营商和营业厅并未提到不断丰富校园卡增值服务,像免费绑定校园云盘、提供学术资源下载通道、增设校园专属客服热线等。这些幕后投入虽然需要资金支撑,但是30元的涨幅远远超出增值服务的价值。

服务与价格的落差

虽说运营商有成本压力,但学生更加在意的是,涨价后服务能否真正匹配。

宿舍区、图书馆等人流密集处,网络卡顿、信号失联时有发生;网课加载半天、资料下载中断,自带的流量有时连微信页面都无法打开,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当下校园网络体验不尽如人意。

在学期中间,运营商又把校园卡套餐价格降到了29元。如今已然期末,校园营业厅外面又挂上了每月19元的校园卡套餐。

(学校营业厅在期末阶段推出的19元套餐)

据悉,一位学生在办理49元校园卡的时候,因服务人员出错,办理成了49+10元校园宽带费的业务,而在该名同学的强烈要求下,对方只好返赠10元话费券,且要该名同学每月自己领取并兑换。这种服务和校园卡的价格不成正比。

学生的纠结权衡:办卡的两难抉择

在涨价阴影下,学生们反复权衡办卡利弊。考研大军是典型纠结群体,每日泡图书馆查资料、线上听讲座、跟异地研友交流学习心得,校园卡不可或缺。可涨价后经济压力骤增,有人开始寻觅校外替代套餐,选用流量卡,却又担忧网络适配度、校园内信号稳定性,怕因小失大影响复习。

还有即将毕业实习的高年级学生,校园生活渐少,校外实习地网络环境不同,现有校园电话卡性价比直线下降。不过考虑到毕业手续办理、与导师同学后续联络,彻底弃卡又心存顾虑,左右为难。

破局之思

校园卡涨价困局,需校方、运营商、学生三方携手化解。校方不能置身事外,应发挥主导作用,搭建沟通桥梁,督促运营商优化网络、提升服务;定期开展网络质量监测,将监测结果与运营商服务考核挂钩,用制度倒逼服务升级;设立通信补贴专项基金,针对贫困生、学业刚需学生给予适当补助,缓解经济压力。

运营商要重拾学生信任,摒弃“一涨了之”思维。公开成本明细,接受校方与学生监督;依校园区域、时段精准调配网络资源,确保人流密集处信号畅通;精简增值服务项目,集中精力打磨实用功能,提升用户实际体验;推出灵活套餐组合,供不同需求学生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化服务、差异化收费。

学生群体则需理性发声,让诉求传达到位;主动反馈网络使用问题,配合运营商调试优化;巧用线上工具,如校园论坛、社交媒体,分享优质通信方案、省钱妙招,凝聚集体智慧共克时艰。又或者

校园卡涨价掀起的波澜,考验着校园微生态里各方的应变与协作能力。唯有放下对立、相向而行,聚焦服务品质提升与学生权益保障,方能在“办还是不办”难题中找到平衡,让校园卡回归便捷、高效、亲民本位,再度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得力伙伴。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