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文化下的大学生饮食:方便与健康的博弈
作者 尚泉泉
现代社会,大学生群体正面临着一个特殊的饮食困境——快餐文化的冲击。
外卖平台的兴起和快餐文化的普及,极大地便利了学生们的日常饮食。只需通过手机的几次点击,便可享受到各类美食,从方便面的简单组合到各式炒饭、盖浇饭乃至“国潮套餐”等外卖选择,低廉的价格和飞快的配送速度让外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部分大学食堂的饭菜选择不但愈发稀少,所剩无几的种类也难以兼顾物美价廉。于是,繁忙的生活与学业压力致使大学生饮食的天平还是越来越倾向于打包即走的快餐。
在这些便利背后,却隐匿着诸多健康问题和食品安全隐忧。这种饮食习惯虽可以短暂带来节省时间的优点,却也在潜移默化中腐蚀着身心健康。
提到快餐,人们往往会从油炸食品想到高糖饮料,却忽略了那些打着“健康美味”旗号的黑心商家。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快餐不仅仅是炸鸡薯条等集高热量和低营养为一体的食物,更有看起来色香味俱全,背地里却是预制料包和剩菜剩饭的结合体。
大学生的饮食不仅在选择和价格上趋向简化,而且日益受到便捷性和低成本的驱动,放大了方便与健康之间的博弈。
走进任何一所大学的周边区域,都会有各式各样的“快餐”店,令人目不暇接。从传统的西式快餐巨头麦当劳、肯德基,到中式快餐,如各类盖浇饭、炒饭、面条,再到近年来兴起的各类街边小吃、外卖餐饮,大学生们的选择极为丰富。
在时间紧张的上课日,尤其是上午课程结束后中午休息时间较短时,快餐成为了许多大学生的首选。外卖平台的兴起更是加剧了快餐的普及程度,大学生们只需在手机上轻点几下,一份热气腾腾的快餐便能在短时间内送达宿舍或教室。
以河南某大学为例,校园内及周边聚集了数十家不同类型的快餐店。中午和晚上用餐高峰期,这些店铺里常常坐满了学生,外卖小哥也在校园里穿梭忙碌,送餐订单量数以百计。
根据走访与暗中观察,大部分大学生将方便快捷作为选择快餐的首要原因。在课程安排紧凑,课间休息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快餐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饥饿,无需花费大量时间排队等候。
许多学生表示在上午课程结束后,仅有一小时左右的午休时间,快餐可以让他们能够在迅速用餐后进行短暂休息或准备下午的课程。
快餐种类繁多,且通常经过精心调味,味道更加符合大众的偏好,能够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口味学生的需求。无论是喜欢麻辣口味的川湘菜肴,还是钟情于酸甜口味的江浙美食,亦或是偏爱西式快餐的炸鸡、披萨等,都能在快餐市场中找到对应的产品。
对大学生来说,饮食花费是一个支出大头。相比于一些高档餐厅或者价格昂贵的轻食,“快餐”的价格通常较为便宜,适合在月底预算有限的大学生群体。经济较为紧张的情况下,部分学生会将价格低廉的泡面等快餐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以此来度过“贫乏”的月末或是发生活费之前的一段时间。
快餐品牌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各种新品,吸引大学生尝鲜,众所周知的“疯狂星期四”等营销手段,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导致大学生在不知道吃什么的情况下选择快餐,尤其是当下食堂饭菜种类越来越少,味道又不能够差强人意,快餐似乎成了大学生们殊途同归的选择。
尽管快餐对于时间紧张的大学生而言具备物美价廉与方便快捷的显著优势,但在其看似诱人的表象之下,潜藏着诸多威胁健康与生活习惯的暗涌,如隐匿于暗处的礁石。
快餐大多存在高脂肪、高糖而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含量较低的问题。长期食用快餐容易导致大学生摄入过多的能量,引发肥胖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教授 David Ludwig 曾指出:“快餐食品的过度摄入与肥胖、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年轻群体中。快餐不仅增加了日常的热量摄入,还减少了学生们的食物选择多样性,导致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
过多的热量摄入若未得到及时消耗,便容易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导致体重增加。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的肥胖率逐年上升,这与频繁食用快餐有直接关系。一项针对美国大学生的研究显示,频繁食用快餐的学生比不常吃快餐的学生更容易出现超重或肥胖问题。
部分快餐商家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食材采购、加工制作、储存运输等环节中可能存在不规范操作。在一些小作坊式的快餐店中,食材来源不明,加工环境脏乱差,食品添加剂超标使用等问题时有发生。
这些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导致大学生食物中毒、胃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例如,“315”事件中曾有媒体曝光某些外卖快餐商家使用过期食材制作餐品,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极大风险。
长期依赖快餐容易使大学生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降低对传统健康饮食的兴趣和认知,且快餐的重口味可能使学生对清淡、营养均衡的家常饭菜产生厌倦心理。同时,快餐的重油重盐以及调味料的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肠胃负担加重,尤其是对于本身消化系统较为脆弱的学生来说,可能引发消化不良、胃酸反流等问题。
美国肠胃病学专家 Dr. John Smith 表示:“高盐和高脂肪的食物刺激胃酸分泌,可能会导致胃食管反流病(GERD)等消化道问题,长期食用这类食物会对肠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的研究也表明,快餐中的高糖和高脂肪成分与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和抑郁症状,有着密切的关联。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营养与心理健康专家 Felice Jacka 在其研究中提到:“饮食习惯直接影响大脑的健康,特别是高糖、高脂肪饮食会导致大脑功能的异常,进而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尤其是对于大学生而言,长期摄入不健康食物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精神健康问题的加剧。”
在大学阶段,学业压力繁重且面临身份的转型,学生心理本就负重不堪。部分大学生倾向于借美食舒缓精神压力,然而,食用那些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快餐,给身心双重健康带来的冲击难以估量,这一现象值得学校和社会共同深入探究与关注。
学校作为大学生所接触的最多的环境,应加强校园内餐饮环境的管理和监督,提高食堂饭菜的质量和种类,为学生提供更多健康、营养的餐饮选择。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健康饮食文化活动,如美食节、健康烹饪比赛等,丰富学生的饮食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
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饮食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外餐饮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规范快餐行业的发展。餐饮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产品的营养与健康,推出更多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快餐产品。
快餐文化在大学生饮食中的盛行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在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其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在方便与健康的博弈中,也需要大学生自身增强健康饮食意识,主动调整饮食习惯;学校和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引导大学生健康饮食的责任,齐心协力。
这场方便与健康的博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平衡与共赢的局面,使大学生在享受现代饮食便利的同时,保障自身的健康成长,为未来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统筹:石闯
编辑:岳炎霖 实习生 刘亦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