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制香李彦妍:用芳香传递出自信、美好与希望
“我们是纯手工制作的线香,在外观上不可能是完全笔直的,由于是多种香材和合配伍而成的,收缩比不一样,与机器里做出来的确实有差别!但品质不是工业香能比的。”近日,记者刚来到位于天下收藏文化街区的“天合兴香局”,就听到一位女士的声音,与到店的客户们正在认真热烈地讨论问题,眼神专注且坚定。她就是传统香制作技艺郑州市级非遗传人李彦妍。
“好的线香,除了看外观,重要的是天然和健康,我们的初心就是让大家能够品闻到没有任何化学添加又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让身心感受到香草嘉木的味道。”这一点不管是在制香和文创领域还是在普及香学知识都是她始终坚持的。
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近20年里,李彦妍主持并参与郑州市非遗制香地方标准,申请商标、专利和版权10余项,先后荣获河南省旅游商品金奖、河南省民间艺术大赛一等奖、河南省博物馆文创大赛一等奖等。近日,李彦妍家传的“天合兴香局”品牌还入围了河南品牌榜。
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2006年底,李彦妍辞去企业高管的职务,开始系统接触和整理家传的制香技艺。对她来讲,这个转型可谓是“痛并快乐着”,学艺与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情,外界的干扰与朋友的非议纷至沓来。回首走过的路程,经历过失败、挫折与欣喜······很多事都历历在目,李彦妍坦言,香文化让她如获至宝,不仅选择了一种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更找准了属于自己事业和归宿。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和沉淀,李彦妍发现香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文脉与气韵的载体。香药同源,香以养礼,她广泛收集了大量《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中医和药材的书,还有香乘、香典等专门研究香文化的专著,堆了满满一柜子。
她整理摘抄了诗词典籍里大量关于香的描写,屈原、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陆游等先贤名士对香的喜爱不绝于口,将对香的喜爱升华到了精神层面,问鼎“君子如兰”“流芳百世”的精神价值。她也从中养成了不断学习和“充电”的习惯。
香文化源起于天地之中、鼎盛于中原大地,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自信,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动力。为把“香”重新请回到现代人的生活中来,李彦妍开设了中国香文化课,在河南省图书馆豫图讲堂、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郑州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多个文化场所宣传推广香文化,用一个个关于香的小典故小知识,串联并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格局大智慧。
在美好中感知芳香的力量
越是走进李彦妍的制香世界,就越能感知芳香的美好和带给她的成就感。她在繁忙的工作中,总是抽出来固定时间,静下心来搞搞研究和试验,复原典籍里记载的古香方,调配极具时代气息的新香方,这些都是她的核心竞争力。
“我尝试着将香的造型更加的丰满和多样化,将形式的多变与味道的层次感结合起来,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设计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创产品,受到市场青睐。” 李彦妍以“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为创作核心,推出各类制香产品和文创产品,获得多项国家及省市大奖,入选中国好礼,与河南博物院等机构合作开发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获得青少年群体的热捧,屡屡出圈,呈现出勃勃生机。
桌子上摆放着已经设计制作好的有关太极的包装,引起了记者的深厚兴趣。“这是一款围绕着‘功夫郑州’打造的一系列新的文创产品,九种太极拳造型的功夫盘香盲盒即将上市。”李彦妍介绍到,“我们前期进行了大量调研,从造型、色彩、创意上都符合青年群体审美,‘香(想)一下,别太极(急)’,增强文创产品的卖点、网感和趣味。”不断的创新、创造,实现市场转化,让更多人喜爱手工香制品。
带来实实在在的就业创业机会
2024年10月,为规范行业标准,提高芳香保健技能水平,提升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作为市级技能大师的李彦妍申请并承办了郑州市第十届职业技能竞赛保健服务行业芳香保健师大赛,得到市人社局、市文旅局、市妇联的大力支持,来自全市300余名选手经过初赛选拔,60余名选手参加现场决赛,大赛办出了风采,促进了芳香保健师的持证上岗和技能提升,提升了郑州市在推广普及“小技能”方面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天合兴香局还是市妇联授予的“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李彦妍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带徒弟近百人,培训制香师、沉香鉴定师、芳香保健师等持证人员500余人,直接带动省内省外300多人实现就业创业,实现新职业、新消费、新业态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李彦妍带领团队赋能乡村振兴,投资建设手工香坊,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来自荥阳高山村的孙淑霞,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制香能手,她手工制作线香一天能够达到20盘,仅此一项月收入就能够超过1700元。此外,还与相关机构共建了“非遗制香残疾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扶残助困,回馈社会。期间多次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国新闻报、河南日报、河南卫视、郑州日报等主流媒体关注报道。
传承非遗文化,赓续中华文脉,重在找准切口、找到落点。李彦妍带领河南启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在推动和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通过对非遗香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引导一批学者关注研究香文化,引导一批手艺人提升技能创业就业,引导一批消费者使用天然健康文创品,引导一批青年人接触优秀传统文化,投身乡村振兴,开展扶残助困,用“小知识”串起“大文化”、“小技能”撬动“大市场”、“小文创”焕发“大活力”,让富含吉祥、健康、喜庆的“中华之香”立体丰满起来,彰显旺盛的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