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老人就有两人“震颤”!别再“帕”,帕金森病也能手术治
正观新闻记者 刘书芝 邢进
白驹过隙的时光,阻挡不住人们渐渐老去的步伐,而与人口老龄化相对应的,是帕金森病这一老年常见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正在逐渐高发。
世界帕金森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570万帕金森患者,我国约有270万~300万患者,且以每年近10万的速度增长。到2030年,我国这一患者群体将扩大到500万左右的规模。
这也意味着目前在我国,每百位中老年人中就有1~2名帕金森患者,加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识别,做好疾病全程监测和治疗管理,任重而道远。
新年伊始,帕金森患者有了好消息!
1月17日,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召开“帕金森病诊疗新技术进展记者见面会”,介绍该院在治疗帕金森病方面的新突破——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郑州大学创伤与代谢研究院执行院长叶建平、神经内科大科主任杨改清、显微外科(手外科、淋巴外科)病区主任王飞云等围绕患者关心的术前评估、术后随访、手术问题及医疗技术科学研究等进行解答与分享。
新技术,助力帕金森患者享受新生活
71岁的张爷爷是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首位受益者。20年前,张爷爷原本硬朗的身体逐渐僵硬,运动越来越迟缓,手控制不住地抖动。逐渐不能独立散步,不能自己穿衣服,不能端碗吃饭。翻身要人辅助,后来甚至出现幻听和幻视,就像变了个人……
21年来,张爷爷靠药物治疗艰难维持基本生活需求。但随着药物起效时间越来越慢,疗效维持越来越短、体位性低血压、头晕不能直立行走、严重的并发症及多种药物联合的不良反应……都在发出警报:药物干预已然不能满足张爷爷的日常需求了!
说来也巧,在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杨改清那里,张爷爷的家人知道了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经详细评估后,通过颈部几厘米的切口,在放大40倍超显微镜下,切除异常淋巴结,用极细的缝合线将仅有头发丝粗的淋巴管和静脉精准吻合。术后张爷爷运动症状明显改善,目光不再呆滞,脸上露出笑容,不自觉地流涎越来越少,甚至可以独自站立,快速转身了。
睡不好觉、闻不到味,或是早期症状
而像张爷爷这样的帕金森病患者,并不少。
来自世界帕金森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共有570万帕金森患者,我国约有270万~300万患者,且以每年近10万的速度增长。
这意味着,目前在我国,每百位中老年人中就有1~2名帕金森病人。2030年,我国这一患者群体甚至将扩大到500万左右的规模。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帕金森病的自然病程前后大约有40年之久”。杨改清称,较长的病史,对该类疾病的发现、治疗、手术、康复等全程管理,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而实际上,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运动症状前,可能会先出现非运动症状,比如失眠与睡眠障碍、便秘、嗅觉不好等,这时候容易被人们忽视。随后会出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大家熟知的典型运动症状。等到确诊时,很多患者往往已经在消化科甚至耳鼻喉科兜兜转转了一大圈,最后才到神经内科,才被诊断为帕金森病。
与此同时,不同病程的帕金森病患者,也表现出不同的治疗需求。杨改清说:“当药物治疗无法缓解症状时,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就为帕金森患者带来新希望。”
“我院是国内第一批、河南省第一家把此项技术应用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医疗机构。这是一个新的方向,通过新的途径,利用新的技术,内科病外科治,中枢病外周治。”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院长黄万新称,自2024年8月15日医院开展第一例“颈深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帕金森病”以来,经过全院通力合作和全方位的技术推进,该技术已有序开展20例。“这项治疗方法与技术,不仅是临床医学领域的新突破,更为帕金森病的治疗开辟了全新途径”。
6个小动作,自测帕金森
如果怀疑有帕金森病,可以通过以下6个小动作,先在家自测一下:
动作1:安静状态下,双手自然放在腿上或桌面,看手部是否不自主震颤,如搓丸样运动。
动作2:行走过程中,查看是否起步困难,双脚步态是否笨拙,出现一侧步伐沉重、拖步等;或者出现刹不住步子的情况。
动作3:举起一只手,手掌充分伸开、握拳,重复做10次并逐渐加快,然后换另一只手。观察是否存在两手动作不协调或不对称的情况。
动作4:抬起一只手,位于肩膀以上,食指和大拇指张开,反复快速对捏、伸展,重复10次并逐渐加快,是否存在两手动作不协调、或手指不能完全展开等情况。
动作5:伸直双臂双手,做翻转手心手背的动作,逐渐加快,看是否存在两手动作停顿或幅度减小的情况。
动作6:脚跟着地,抬起一侧脚尖,重复脚尖点地动作,左右脚各10次,观察是否出现停顿、幅度越来越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