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消费金融反诈能力遭质疑,消费者频遭诈骗疑云

财经三剑客 原创

2025-01-10 07:49

近期,中信消费金融因反诈不力及信息泄露问题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多位消费者在网络平台上发声,称他们在尝试向中信消费金融申请贷款时,不仅未能如愿获得资金,反而遭遇了诈骗,导致个人财产受损。这一系列事件不仅揭示了中信消费金融在反诈机制上的漏洞,更暴露出其在信息安全管理上的严重疏忽。

2024年8月30日,有位消费者投诉称,信贷员打电话给他说是可以贷款,添加微信后给他发了一个二维码填写资料,提交后该信贷员以验证是否有还款能力为由要求银行账户必须有20%的钱也就是4000元,结果钱转进去后就被划走。信贷员声称走完流水后,会分两次转回来,又以银行不过审为由让客户再转入6000元才下款。

还有消费者表示,其在2024年10月22日,一位自称是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信贷经理韩佳欣向其提供贷款5000元,结果该信贷员以需要解冻金为由,每次收取2500元,五次收了共计12500,最后不回信息。

另有消费者表示,其接到自称“中信消费金融”的电话,问其是否需要贷款,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信贷员声称需要2000元的流水线,但该消费者只有1000元,在收了1000元后,信贷员又以性骚扰恐吓威胁再交5000元,并诱导其拍“裸照”抵款。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诈骗行为并非孤立事件。在短短两个月内,网络上就出现了十多条类似的投诉,显示出中信消费金融在防范诈骗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而这些诈骗分子之所以能够精准地实施诈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不禁让人质疑,中信消费金融在信息安全保护上是否尽到了应有的责任?

据业内人士透露,消费者在网络上留下的个人敏感信息,以及不法分子通过专业软件和网络技术盗取的用户信息,都是信息泄露的主要来源。而对于网络贷款平台而言,部分信息还有可能是被中介机构泄露出去的。中信消费金融在前期获客和贷后催收方面高度依赖第三方机构,这无疑增加了信息泄露的风险。

与助贷机构的合作本是中信消费金融为了弥补自身流量缺陷而采取的策略,然而这一策略却成为了信息泄露的温床。这些助贷平台同样背负着大量的投诉,其中不乏涉及泄露隐私、暴力催收等问题。而中信消费金融在贷后催收方面依赖的外部催收公司,同样存在信息泄露和暴力催收的风险。

此外,中信消费金融还因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存在不足、综合利率等产品信息披露不规范、授信体系存在缺陷、贷后管理不到位等多项违规行为被监管罚款。这些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进一步加剧了中信消费金融在公众心目中的负面形象。

综上所述,中信消费金融在反诈不力和信息泄露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不容忽视。作为金融机构,中信消费金融应该承担起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和防范诈骗的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管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警惕,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陷入诈骗的陷阱。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