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恒坤新材冲刺上市:收入极其依赖大客户,自产产品毛利率为负

贝多财经 原创

2024-12-30 09:36

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财经

“零受理”破冰又新增一家。近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恒坤新材”)递交招股书,准备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据贝多财经了解,这也是科创板2024年新受理的第二家公司。

此前的2024年6月20日,安泰金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泰金新能”)在科创板上市的首发申请获得受理。同年7月,该公司获得首轮问询。但截至目前,泰金新能并未进行公开回复,且处于“中止(财报更新)”状态。

就恒坤新材而言,据招股书介绍,该公司致力于集成电路领域关键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是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实现了境外同类产品的替代,打破了国外垄断。

但贝多财经研究发现,此次冲刺上市的恒坤新材也存在引进产品销售毛利占比过高、自产前驱体材料毛利率尚未转正等风险。

一、自产产品打破外国垄断

现阶段,中国境内12英寸集成电路用光刻材料与前驱体材料,仍然由境外厂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境内关键材料厂商虽然已有突破,但是尚未在先进制程形成大规模量产供货的局面,国产化率整体较低。

而据招股书,恒坤新材是少数能够具备量产供货能力的企业。目前,该公司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自产产品主要包括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等光刻材料以及TEOS等前驱体材料。

恒坤新材方面称,其自产的SOC、BARC材料的销售额占自产光刻材料销售额的90%以上。同时,该公司持续开发新产品,ArF光刻胶、SiARC、Top Coating等工艺制程用光刻材料产品已进入客户验证流程。

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主要应用于NAND、DRAM存储芯片与90nm技术节点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制造的光刻、薄膜沉积等工艺环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2023年,该公司的SOC与BARC销售规模均已排名境内市场国产厂商第一位。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境内前十大晶圆厂中已有多家成为恒坤新材的客户,且形成了稳定持续的销售规模。恒坤新材表示,其自产产品在部分客户累计销售规模均突破亿元,为多家企业提供了国产化关键材料技术支撑。

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恒坤新材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41亿元、3.22亿元和3.68亿元。其中,2023年的收入增速为14.28%,较2022年的127.93%明显放缓。2024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收入为2.38亿元。

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下同“报告期”),恒坤新材的净利润分别为2656.42万元、9972.83万元、8976.26万元和4409.92万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967.56万元、9103.53万元、8152.78万元和4106.56万元。

不难发现,恒坤新材的利润水平在2023年出现了明显下降。对此,该公司称,主要是由于自产业务的不断扩张和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导致其期间费用合计较上年度上升超3000万元,进而挤压了净利润的上升空间。

二、毛利率仍依靠引进产品

按照产品类别划分,除了上述提到的自产自研产品以外,恒坤新材还引进了光刻材料、前驱体材料、电子特气及其他湿电子化学品等集成电路关键材料,以满足客户不断增长的境内集成电路供应链安全需求。

2021年,恒坤新材来自引进产品的销售额为9751.65万元,占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比例高达71.78%。该类产品的整体收入在此后呈上升态势,占比却逐渐下降,2024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9006.79万元,占比仅剩38.36%。

而随着自产产品的量产供货,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收入规模由2021年的3833.69万元一路增长至2023年的1.9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也由28.22%增至52.72%,取代“引进产品”成为该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


2024年上半年,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收入为1.45亿元,占比进一步上升至61.64%。其中,SOC产品的种类不断丰富,规模销售的产品数持续增加,同期内收入金额已有1.02亿元,对拉高自产产品收入规模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从经营效益的角度切入可知,恒坤新材自产产品中的前驱体材料并未走通稳定的盈利路径,报告期各期的毛利率分别为-644.76%、-329.59%、-19.91%和-8.67%,主要是因为该产品处于市场推广期,产量较低,单位固定成本较高。

恒坤新材自产产品的整体毛利水平也难言乐观,在毛利由2022年的4142.52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5772.07万元的情况下,该类产品的毛利率却下降3.24个百分点至30.29%,2024年上半年的毛利率更是不足30%。



相比之下,恒坤新材报告期内的引进产品销售毛利分别为9419.51万元、1.89亿元、1.68亿元和8863.76万元,占其主营业务毛利的99.30%、82.05%、74.42%和68.48%,是该公司的重要利润来源之一,且毛利率稳定在95%以上。



恒坤新材亦在招股书中坦言,如果该公司未能与引进产品供应商就采购价格等交易条件达成一致意见,出现合作终止或交易条件发生重大不利变化的情况,则将导致自身引进产品销售收入和毛利下降,进而对其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三、大客户不确定因素颇多

贝多财经注意到,恒坤新材对大客户的依赖较为显著,2021年、2022年、2023年度和2024年上半年的前五大客户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高达99.40%、99.22%、97.92%和97.35%,客户集中度相当高。



其中,第一大客户“客户A”报告期内对恒坤新材的收入贡献分别为9905.33万元、2.30亿元、2.40亿元和1.50亿元,销售额分别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72.91%、72.35%、66.47%和63.85%,实际占比超三分之二。

恒坤新材前五大客户名单中的“客户C”,同样值得关注。报告期同期,该公司来自客户C的销售收入分别为3109.06万元、4307.83万元、3308.90万元和1213.76万元,占比分别为22.89%、13.57%、9.15%和5.17%。

恒坤新材在招股书中表示,该公司向客户C销售的主要产品为引进产品中与自身产品配方不同、引用于不同光刻层的i-Line光刻胶和KrF光刻胶,分别采购自SKMP和Soulbrain,其中SKMP系SK集团的下属企业。



根据恒坤新材与Soulbrain签订的《生产技术转让协议》,该公司自产的TEOS可销售至除三星、SK海力士及其所属公司外其他所有境内晶圆厂及其海外子公司,并可在Soulbrain同意基础上向境外其他非韩国、非Soulbrain客户销售。

但根据近期的公开信息,SK海力士计划收购与恒坤新材有着合作关系的客户C。在恒坤新材看来,该笔收购可能导致其与客户C之间的持续合作存在不确定性,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该公司的经营业绩。

本次冲刺上市,恒坤新材计划募资12亿元,分别投向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SiARC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和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分别对应不同的实施主体,进一步完善产品线布局,提高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恒坤新材的产能尚处于爬坡阶段,其中自产产品的产能利用尚有很大余地,仅有SOC和TEOS产品的产能利用率超过了40%,BARC、KrF光刻胶和i-Line光刻胶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20%。



即便恒坤新材在招股书中强调,随着后续研发和验证中产品转量产数量的增加,以及重点客户的持续拓展,其将逐步对剩余产能进行有效消化,但若该公司的客户需求、新产品开发和验证出现问题,未来或将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