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扇门,可以看见生活 | 2025,送给您的新年书单
照例,从今年读过的书中选出十二本来作为我的年度书单分享给同好。今年因为待在景德镇,开始对陶瓷器物有了更深的喜爱,看的器物美学类书也比之前多了一些,加上想要做茶器就得先了解茶,所以又补读了一些关于茶的书。
除去这些,今年读过个人认为不错的书有《天才之为责任》《王赓武回忆录》,余世存老师《打开金刚经的世界》,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燕妮·埃彭贝克《时世逝》(个人认为她有获诺奖的可能),欧建梅《冷到下雪》,李颖迪《逃走的人》,巫昂《凡是我所爱的人》以及正在看的乔纳森·弗兰岑《更远之地》。
一年真的很短,读不了几本书这一年就要过去了。世界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许只有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我们不能象维特根斯坦那样说:“唯一值得过的生活是精神生活”,但这个时候,安静地读一本好书就像是给自己升起了一颗太阳,照亮自己,温暖自己,让自己的人生朝阳前行。
——赵向前
景相
1
从西安到洛阳400公里,从洛阳到景德镇900公里,从西北到中原再到华东,一路走来,也许内心的变化比气候还要明显。
景德镇多雨,相应的空气湿度也大,这样的气候真的适应植物生长。天气好的时候,我坐在窗前看书,阳光照在院里的桂花树上,隔着树的围栏外面,人来人往,大多时候,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却能感受到人生真的好匆忙。
总觉得北方的山厚重朴拙,南方的山则钟灵毓秀。北方雨水少,山上的植被没有南方葱郁,山石会突显一些,南方多雨,植被茂盛,绿意盎然,山也因此显得婉转妩媚。想到辛弃疾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时候的他身处上饶一带,离景德镇不算远。
从北方到南方,整整半年时间了,已经慢慢接受了这里潮湿的气味和会发霉的物品。南方人性格柔软,不像北方那般粗犷,但柔柔的性格里其实也是有着坚韧的部分。人人都向往美好,你爱着花草树木的时候,花草树木也是爱着你的,它们努力生长,就是在表达它们的喜悦。
写过《朗读者》的作家施林克说:“我相信,每一种你目前生活着的生活,你生活着,并没有在思想中游离在别处时,那就是好的生活。”。
——赵向前
01
《将熟悉变为陌生》
/[英] 齐格蒙特·鲍曼 / [瑞士] 彼得·哈夫纳
看智者谈话总是令人愉悦。这是一本密度很大的谈话集,作者是被誉为“当今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谈论的话题内容包含社会学、人类学、两性情感、身份政治、经济危机、消费陷阱、气候问题、贫富差距、宗教矛盾,以及科技与权力等等。作者没有过多的修辞,语言精炼,字字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也没有刻意地去掩饰,他看似悲观的谈话中透着一丝平静,他思考着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他对那些可能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却始终抱有希望,他引用马丁·路德·金的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知道明天世界会毁灭,我还是会种我的苹果树。”
据说在这场对谈进行的时候,鲍曼已经将近90岁高龄,但他头脑清醒,逻辑清晰,且思维缜密。这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本书,我们能看到他的真知灼见和豁达、通透的思想。对谈中金句闪耀,好想一边阅读一边拿本子都抄下来。
02
《马科斯与猫科动物》
/ [巴西] 莫瓦西尔·斯克利亚
很会讲故事的一个作家,一本书,两个中篇,两篇都与猫科动物有关,聚焦的也是同样的主题:流亡者的内心恐惧与征服之旅。
同名的这篇据说是启发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写了马科斯与猫科动物纠缠不清的关系,让虚幻和现实交错,显得梦幻而又奇特。第二篇《卡夫卡的豹》,也非常精彩,作者与卡夫卡进行了一场奇异的互文,将神秘主义气息的文本,扩展为了一个曲折离奇的旅程,少年在尝试破解密文之时,在无意义中也为生命填充了意义。
两篇小说中的主角都是时代洪流里的小人物,他们一生的悲欢离合轻如尘埃。猫科动物也许象征了时代或革命,值得一说的是小说行文自然流畅,也像猫科动物一般轻盈敏捷。
03
《夜空穿透伤》
/ [美] 王鸥行
读这样的诗,有时会有一种在窥探别人隐私的感觉,越南、战争、移民、同志,情欲,这一切全部都透过身体来诉说,所以他像是为自身而写,但家国、流亡、 以及寻找精神上的父亲,又感觉他也为时代而写。
他是出生在越南的美籍诗人,他出道即王炸,一举拿下艾略特奖;他敢于暴露自己的伤口,并且让伤口变得绚烂;他以平实的文字营造出朦胧而又迷离的文学意象,他说:“鸥行,别害怕。/路的尽头是如此遥远/它已在我们身后。”
04
《剧演的终章》
/[日] 平野启一郎
一个看起来挺俗套的故事,战地女记者与天才吉他手的命运之恋,是一见钟情的爱情,更是一生难求的知音。没有生死相许,没有纠缠不休,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就像男主人公莳野聪史在演奏会上演奏的那首《阿兰胡埃斯协奏曲》,充满着忧伤,但旋律又优美的难以言喻。文字很平静,沉浸其中连内心也都变得平静治愈。
一场误会让男女主人公最终没能走在一起,二人分别与他人成婚,但五年时光他们未曾忘记对方,再次见面,相视而笑,剧演的终章会不会是恋情的开始呢?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艺术、哲学、生命的思考贯穿全书,使得小说具有一种令人痴迷的神秘力量,也让这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得到了升华,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
“未来可以改变过去”可以说是作者的爱情观,莳野说:“人们总是认为,能改变的只有未来,殊不知,未来一直在改变过去。可以说是未来改变了过去,也可以说是过去自然而然地变成了未来,过去其实就是这么敏感、易变。”
05
《河上一周》
/ [美]亨利·戴维·卢梭
1839年梭罗和哥哥历时两周,从家乡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出发,顺康科德河在洛厄尔进入梅里马克河。1842年,梭罗的哥哥因破伤风病故,梭罗悲痛欲绝。1845年7月,为怀念哥哥,梭罗于瓦尔登湖畔的小木屋内开始撰写《河上一周》,书中涉及游记、地理、历史、文学、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他把两周的旅程浓缩为一周,并里面穿插着大量的回忆。
书里有作者对自然、人生和文学问题的见解。在他笔下,沟壑、丘陵、山岳、森林、河流,像画幅一样一一展开,用色彩和画面,唤醒了人们尘封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梭罗对自然、生活和哲学的深入思考。他用澄澈的思想和自然的文字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其实就是让物质极简,让精神丰盈。梭罗说:每个人在忙忙碌碌的背后,都应该适当保有不受干扰的宁静和兴趣领域,正如礁石环抱的珊瑚岛中央总有一汪静水,长时间的不断沉积让它终究显露于水面。
06
《师道》
/ [中] 吴大羽
天冷的时候读这本书会有种暖暖的感觉。这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开拓者、中国抽象绘画奠基人吴大羽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写给学生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人的十封以谈论艺术和人生为主题的书信。在这些书信中,吴大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人生信条和艺术观点,对后来成为绘画大师的吴冠中、朱德群、赵无极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这些书信的内容中能感觉到他的思维深邃,清明透彻,常常充满着独特的见解,文字中又饱含着对学生浓浓的爱。
对于这本书谈艺的部分,很多观点我是很认同的,比如吴大羽先生说:“艺术是真善美的结晶。然重点在美字,真是科学,善是伦理学。三者结合即是人们所说的真理。”看到吴冠中说“英文名静物为‘静静的生命’(Still Life),法文则名为‘死去的自然’(Nature Morte)”也会让我对“静物”多了一些思考。
07
《雨林里的消亡》
/ [瑞典] 唐·库里克
作者用几十年时间研究了一门只有几百人使用并注定会消亡的语言。
这是一本人类学家在研究之外对长期生活过的部落的感人记录,文字记述了他置身于一个陌生世界时最直接的感受。这本人类学的作品读起来引人入胜,很多素材不仅轻松有趣,读过之后也会让人深思感慨。
什么是构成一门已经死去的语言的核心?是词汇、语法还是句法?一种语言的消亡,更多的是文化的消亡,以及生活方式的消亡。作者在书中解释了“消亡”一词的误导性,语言不是突然消失的,而是“瓦解”,从复杂语法到词语的渐次剥落,慢慢失去韧性,日渐发黄稀疏,直至虚无。就像书中记录迦普恩人已经没人想得起他们的母语“彩虹”一词怎么说了,表达彩虹这样一个动人又可爱的事物的词,就这样莫名其妙地从村里人的记忆中溜走了,“就好像迦普恩整个村的人一齐从彩虹下经过,然后集体失忆了。”
08
《在漫长的旅途中》
/ [日] 星野道夫
日本国宝级摄影家星野道夫记录他在阿拉斯加这个极寒之地的生活散文,当然也是一本难得的摄影作品集。星野道夫将他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奉献给了阿拉斯加,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他始终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每天面对着大自然,人的内心应该是很纯净的吧,他在阿拉斯加星空下写就的文字,也是干净清澈,朴实感人。他用大量的文字描绘阿拉斯加的壮丽与迷人风光,会让我们忍不住对那个遥远又神秘的地方产生向往,也会对生命和未知充满无限渴望和热爱。阿拉斯加的自然和历史激发了他的思考,他说:“许多人向往着原野而来,却往往遭遇挫折,或是体验一段时间后,便满足地离去。这片大自然在冥冥之中挑选着合适的人,需要的不是坚韧不拔的精神,也不是强壮的体魄,更不用崇高的理想,只要一种朴实。”
读他的文字,看他的一生,会觉得我们的世界其实是由各种充满着热情的人组成的,只要我们足够执着,自己的人生,是可以自己来选择的。
09
《当我们谈论安妮·弗兰克时我们谈论什么》
/ [美] 内森·英格兰德
这本书的作者内森·英格兰德,被《纽约客》评为“二十一世纪的二十位作家”,这本书的书名显然是戏仿了卡佛的成名作《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但整本书并没有卡佛的味道,甚至写作的水平丝毫也不逊色于卡佛。
这本书八个短篇,基本上全是犹太人主题的故事,故事大多沉重且令人深省,他们的苦难、颠沛流离和不安全感,成为了他们思考这个世界的落脚点。八个故事,又各有各的精妙,平静生活下的文化冲突,苦涩又幽默。作者借用犹太人的宗教、战争和爱情,探索着苦难所赋予人类的意义,也体现着自己对生命的追问。
10
《穿过尘世闪耀的光:艺术的发生》
/ [美] 罗伯特·亚当斯
这是一本精致的书,也是一本令人平静的书,它的精致和平静都不仅仅来自于它的装帧,更重要的是里面所有的文字和图片;它既像是富有意味摄影作品集,又是包含情感的艺术评论集,它拥有文学气息的图像,日常哲学的思考,它带给我们读图的启发,也唤起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真相的思考。
“为什么一张桌子、一个玻璃杯、一个陶罐和两个苹果值得我们关注甚至尊敬?米沃什在为老妇人祈祷时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从老照片中想象着她们的生活。他祈祷她们带着希望离世,他将这种希望描述为‘相信能穿过尘世闪耀的光’。”
艺术真的可以是理解生活的一扇门,打开这扇门,可以看见生活,让我们在阳光暖暖的午后打开这本书,来享受片刻的宁静吧。
11
《草枕》
/ [日] 夏目漱石
相对于《我是猫》《三四郎》这样大众熟悉的作品,作为早期作品的《草枕》还是属于夏目漱石作品里面风格极为特殊的一部,但它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夏目漱石深湛的中西学功力和他的美学观点。在这部小说出版之前他就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代表我的艺术观以及部分人生观的小说即将出版”。
这部小说不一样的地方就在它于它文字强烈的图像性,仿佛我们看到的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画。当我们退出来再看,又感觉整个山水被云烟笼罩,烟雾中弥漫的水汽让山更加神秘,也更加迷人。
小说文字很美,美得像诗歌一样,作者大段的关于美学的论述让我们在自然中觉醒,在自然中逃向自己的内心,不得不佩服日本作家对纯粹和美的追求真是孜孜不倦啊。
12
《每条弯路都通向自我》
/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这本书是被誉为二十世纪至为伟大的临床医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个人回忆录,是作者一次关于生命、自我、爱与勇气的探索,更是他一生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整本书温暖而有力量,读完也如同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作者身为医学专家,但同时也是身患癌症的病人,他教会我们如何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境,即使身患癌症对生活的热情也丝毫不减,他坚持对音乐、写作、阅读的热爱,在他看来,这些兴趣是对抗疾病最好的良药。他告诉我们生命中走过的每条弯路都有它的意义,最终都会带领我们走向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