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个河南老大哥,被东方第一励志奇书尊为标杆 | 豫记

豫记 原创

2024-12-27 10:41

《了凡四训》中,提到了一位了不起的河南人,名叫蘧伯玉。
了凡先生更是将其视为古人自律改过的标杆式人物。蘧伯玉与孔子所倡导的儒家积极入世、兼济天下的观念相符,也因此得到了孔子的赞赏。

王仙客|撰文
01/
《了凡四训》盛赞了一位河南人
《了凡四训》被誉为“东方第一励志奇书”,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自明末以来,该书广泛流传,影响了无数后世学子和志士仁人。
清代名臣曾国藩早年读到《了凡四训》后,终生奉行其教诲,并将其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书。

日本学者安冈正笃对该书也推崇备至,认为它是“治国宝典”和“人生能动的伟大学问”。
有“日本经营之圣”美誉的当代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也是了凡的“粉丝”,他早年学习《了凡四训》,深深服膺,顿悟人生活法,用以指导修炼自己与管理企业,一手缔造两家世界500强企业。
“红牛之父”、天丝集团创始人许书标要求家族子孙必须学习和熟读《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鼓励人们冲破宿命论的束缚,通过不懈努力改变命运,强调自省自律的重要性,认为改过自新是修德要求和“知行合一”的践履,并提倡行善积德,谦虚做人,脚踏实地。
在以“改过”为主题的章节里,《了凡四训》提到了一位了不起的河南人,名叫蘧伯玉。
了凡先生将其视为古人自律改过的标杆式人物: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蘧公祠遗址在春秋时期先贤君子蘧伯玉故里孟岗镇伯玉村。现有牌坊、蘧公雕像、碑刻多处,是国内外蘧氏后人祭祀蘧公所在,祠内遗存的明嘉靖和万历时期重修蘧公祠碑刻尤为珍贵。图源:长垣政协网)
02/
他是儒圣孔子的老师、朋友和庇护者
蘧伯玉,名瑗,字伯玉(新乡市长垣县孟岗镇伯玉村人),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因其贤德而闻名于诸侯。
春秋时期,卫国只是一个侧身于列强的小国,在大国争霸的纷乱之世,能在夹缝中求存并不容易,孔子到了卫国,发现这里国泰民安,治理得井井有条,很是震惊,也很钦佩。
众所周知,当时的卫国国君卫灵公主打一个“爆脾气”的人设,但这不影响百姓安居乐业。
因为卫国还有一批优秀的大臣在辅助国君治理国家,其中就有蘧伯玉这样的“脊梁”式的人物。
蘧伯玉生于公元前585年左右,卒于公元前484年以后,是位年逾百岁的寿星仁者。
他出身于名门贵族,一生侍奉卫献公、殇公、灵公三代国君。
卫国大夫史鱼非常欣赏蘧伯玉,临终向儿子留下遗命,以“尸谏”的形式,打动了卫灵公重用蘧伯玉。孔子称赞史鱼是最秉直的人。
孔子在鲁国失势之后,先到了卫国。在庇护孔子的贵人里,就有蘧伯玉。

孔子比蘧伯玉小29岁,他带弟子周游列国之前,与蘧伯玉分别在鲁国和卫国为官,那时二人就已互派使者致问了,用一个成语来讲,叫“神交已久”。
据学者考证,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有10年在卫国(今长垣县境内),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
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再次在其家设帐授徒,可见二人关系之密切。
“中国儒商”的先祖子贡,是蘧伯玉的外甥,蘧伯玉亲手把外甥交给孔子为徒,显然也是高度认可孔子的道德学识。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严事,即师事。蘧伯玉和老子并列,被孔子尊为老师,当然有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论语》中被孔子直接称为“君子”的只有四个人,蘧伯玉是其中之一;孔庙祭典中排在东庑第一位的蘧瑗,即是蘧伯玉。

这并不意味着蘧伯玉是儒家的人,相反,蘧伯玉“弗治而治”的思想开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河。
美西大统领杰斐逊曾讲,管得最少的官府就是最好的官府,东方早有这样的智慧。
不折腾百姓,并非高深的执政理念,但几岁小儿说得,几十岁老人却未必能做得,蘧伯玉起码是坚持这个原则的。
他上面还有大领导“霸道总裁”卫灵公,卫灵公脾气不好,用人却很有一套。
《孔子家语》记载, 鲁哀公曾颇为自负地问孔子:“现在的国君谁最贤?”
孔子回答:“最贤的我还没见过,相比之下应该是卫灵公吧?”他的理由,就是卫灵公知人善任。
卫灵公对于来自鲁国的孔子,会不会重用呢?
孔子离开鲁国之后先到的国家就是卫国,在卫居住十个月之后,孔子并没有得到卫灵公的重用,或许,当时卫灵公还不够了解他。
孔子有了去晋国的想法,他带着弟子经过匡蒲之地时,适逢公叔戌率蒲人反叛卫灵公,公叔戌害怕孔子及其弟子帮助卫灵公,派兵将其围困。
当时孔子已是国际闻名的“游学天团”大导师,他带着一帮弟子和铁杆粉丝团,走到哪里都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孔子学生里有位公良孺堪称“榜一大哥”级别的土豪,经济实力和战斗实力双双爆棚,不是一般的能打,《史记》记载,“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斗甚疾。”
但颜回这样的弟子体格就很弱,孔子一度以为失散的颜回被打死了。
《论语·先进》载:“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当代学者钱穆先生考证,“子畏于匡”与“蒲人拘孔”说的是同一件事,发生在长垣县,该县有匡城蒲乡。
蒲人一看孔子的队伍这么能打,也心生敬畏,双方达成盟约,孔子答应不去卫国国都(通风报信),蒲人不再围困。
但孔子很快就违背了这一盟约,一向不语“怪力乱神”的他,还为此事讲出了“要盟也,神不听”的千古名言。
因为蘧伯玉的信到了。
经过蘧伯玉等人的努力周旋,卫灵公邀请孔子返回卫国国都。为了显示诚意,卫灵公亲自迎接孔子。
被一国之君迎至国都郊外,是孔子流亡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殊荣。可以说,孔子此次遇难呈祥,贵人就有蘧伯玉,这位老大哥是真办事、真给力啊!
03/
伯玉知非,千古典范
卫灵公和南子这一对男女在历史上是有名的风流。
他们主宰着卫国的政权,但没有把国家弄得乌烟瘴气,可见人家不糊涂,而是把私德和公域分得很清楚,对此,孔子很是佩服。
南子在当时也是妥妥的大女主形象,并不亚于芈月和武媚娘。而蘧伯玉,大概就相当于“卫国的狄仁杰”这样的角色。
蘧伯玉力荐的孔子,在卫国受到了礼敬。
孔子在鲁国俸粟六万斗,卫国照旧,但卫国不可能成为孔子政治改革的试验田,他在卫灵公那里没有得到实权。
分析其原因,一是卫国并不缺贤才,二是孔子来自异国,卫灵公对其尚未产生足够的信任,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孔子打造“礼乐之邦”的理念,与卫灵公富国强兵的追求并不一致。
卫灵公宠爱的南子,也很尊敬孔子。南子虽然风流,但政治眼光和手腕并不差。
孔子见南子,成为聚讼千年的著名八卦。
由于南子的风评太差,孔子私下里见南子,还招来弟子的一顿猛怼,差点儿人设崩塌。连身边的弟子都这样,也难怪后人编排孔子和南子的绯闻。

(电影《孔子》画面截图,导演胡玫,主演周润发、周迅)
孔子曾跟随卫灵公和南子一起街游,卫灵公和南子坐前面的车,孔子坐后面的车。
卫灵公和南子上街,如同美西大统领里根和南希夫人上街一样拉风。
看到卫国国都群众见了南子如同当今娱乐圈追星一样疯狂,他发出了“吾未见好色如好德者”的感慨,这或许是在内涵人家卫都民众精神思想肤浅庸俗——他们已经是大美女南子的“脑残粉”,就不太容易成为孔夫子的“死忠粉”了。
孔子后来悻悻然离开卫国,但他一直没有说南子的坏话。
可见,“卫国的芈月/武媚娘”赢得了孔子的尊重,她是有实力有气场的,高手之间打一个照面,就知道对方的段位。
八卦插播到此结束,接着讲孔子的老师兼老大哥——蘧伯玉。
蘧伯玉的气场也不是一般的强大,南子是钦服的,她老远就能感受到蘧伯玉的气场。

南子,美貌与聪明并重的奇女子,能听声辨人,她对蘧伯玉的深刻了解与高度欣赏,或可一比武媚娘对狄仁杰的态度。
蘧伯玉在历史上留下了“夜车止阙”的故事。
对此,南子评价说,蘧伯玉是个贤人君子,不欺暗处,不糊弄,用今天的话讲,蘧伯玉表里如一,绝对的正直,不是白天一套晚上一套的“两面人”。
蘧伯玉的道德自律,是公认的,不仅卫国“第一夫人”深深钦佩,儒家至圣先师也深深钦佩。
他严于改过的精神,通过经典流传了下来。
《论语·宪问》记载,有一天,蘧伯玉派人来拜望孔子,孔子向来人询问蘧伯玉的近况,来人回答说:“他正设法减少自己的缺点,却苦于做不到。”
来人走后,孔子对弟子盛赞这位使者,认为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

一般人总是喜欢挑别人的错,盯着别人的毛病,而蘧伯玉却整天盯着自己的短处,近乎强迫症一般改正自己的过失,道德洁癖只针对自己——在孔子看来,这就是圣贤的本色,蘧伯玉活出了圣贤的样子。
孔子对这位老师的高度尊敬和频频点赞,通过弟子的记录流传下来,让后世的人们了解到蘧伯玉自律是认真的,不是自己欺骗自己,不是自己糊弄自己,他每天都在自律,用今天的话讲,他对自己太狠了。
正是这种严格的自律,成就了蘧伯玉浑厚磅礴的能量气场。
厚德载物,一个国家的福报,要靠君子的福泽来承托。
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中到卫国拜访蘧伯玉,了解到蘧伯玉每到晚上都要静坐思过之后,留下了“卫多君子,未有患也”的名言。
蘧伯玉的清操自励,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现象级案例。
《庄子·则阳》拿蘧伯玉作为讨论课题:“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
西汉《淮南子》也留下了记录:“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伯玉知非的典故,也被历代文人墨客写进诗词。

白居易有诗云“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诚知此事非,又过知非年”。
苏东坡也不只一次在诗中赞叹:“蘧瑗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吾年凛凛今几余,知非不去惭卫蘧”。
蘧伯玉修身立德,“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堪称正人君子,也堪称中华民族道德自律的标杆,所以千百年来,他能够被无数后人景仰。
明代袁了凡之所以能够逆天改命,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效法前贤、自律改过。
在留给后人的思想遗产里,了凡先生强调了自律改过的重要性,蘧伯玉的道德光芒,从此也在《了凡四训》这部经典里熠熠生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