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短剧,也挡不住美团的流量焦虑?
美团,正在用尽浑身解数,吸引用户在非购物场景下,打开这个黄色的袋鼠APP。
在12月的第二个周一,美团的年度报告如约出炉。但是,不同于各大主流APP普遍采用的图文翻页的形式,美团的年度报告却选择了以“AI+短剧”的形式进行呈现,为用户呈上了一部新鲜感拉满的年终总结。
在这样另类的年度报告中,你可以在商战、逆袭、玄幻三种不同风格的短剧中扮演男/女主角,然后在不同的剧情中,听到剧中的角色亲口说出自己的年度消费额、红包补贴额等数据。
不过,或是由于还是太过单薄,这份年度报告在稍稍引起一些波澜之后便很快无人问津。这样的现象,也正如这份创意背后的AI和短剧这两个元素在美团生态中的位置一样,努力承担着本不应该由它们承担的美团流量焦虑,并且在稍微引起市场注意之后,很快便归于平静。
而这背后,其实是美团“流量焦虑”的具体表现。
一:AI和短剧,能为美团引流和留住多少用户?
作为年度报告的要素之一,在大模型热潮掀起之后,美团其实一直没有停下在AI领域的动作。
投融资方面,除了以20.65亿元收购掉原美团“二号位”王慧文成立的“光年之外”,还对包括九识智能、宇树科技、月之暗面、智谱AI、银河机器人、康诺思腾在内的众多大模型初创领先企业、机器人企业以及自动驾驶企业进行了投资。
其实,美团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在自身暂不具备也没必要拥有绝对顶尖的AI能力之时,通过参股的方式入场跟上潮流,未来落地场景成熟之后,也可以将投资公司的能力应用于自己的主营业务之上。
但也就在各大头部应用纷纷将AI功能装入“体内”的时候,美团也“被迫”跟上,并还想借此机会抓住用户更多的“非美团时间”,但结果却好像并没有那么如意。
去年年底,美团推出了首个面向C端的AI应用——WoW。其同Character.AI类似,就是一款拟人的陪伴聊天产品,当时其打出的slogan是年轻人自己的AI朋友社区。
其提供的功能,也与市面上大多数AI聊天应用相同,可以自己“捏人”,也可以直接同其他用户或系统默认的人设进行沟通,但并没有任何超过友商的亮点,相关热度也只是在上线时一度冲高,便逐渐落入沉寂。
而后,美团又推出了妙刷AI,其核心优势在于其创新的图片处理能力,可以将用户上传的照片,根据特定的风格和主题进行处理,以一种富有创意的形式完成对外输出;还可以为用户上传的图片进行各种风格的配文。彼时也确实通过有一些“颠”的输出刮起了一阵玩妙刷的风气。
图源:妙刷AI小红书账号
不过,像这样的AI应用,实在让人难以同美团的任何业务联系起来。
而内置于美团内的AI助手服务问小袋,本意是一个可以给用户推荐餐饮、提供送礼建议的大模型应用,但用途如此鸡肋的大模型,也自然不会有后续。
可以说,美团的AI应用,要么和美团本身不搭边、要么实在是无人问津。其想要用AI应用增加用户留存度的方式,并未有多少成效。
如果说这些AI应用是被潮流裹挟着推出的产品,那么短剧则是美团剑指流量的产品。
据ITValue,早在前年8月,美团就已经在测试短视频业务了,而今年3月,美团短视频栏目改版,新增了剧场频道,以影视内容解说为主。
而在8月7日,美团的首部原创自制搞笑短剧《我在日记本里逆天改命》上线视频号和抖音平台。该剧共5集,每集时长3分钟,植入了美团“神券”的广告。相比于很多收费短剧,美团当前的短剧主题都是免费的,而此举的目的,也是在为其核心业务争夺流量。
不过,光凭短剧是否能留住流量,实在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因为截至目前,在短剧市场之上已经存在了太多的竞争对手,并且还有不少新入局的玩家。
据电商报Pro,如今淘宝、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都有布局短剧业务,且正在加大投入发力短剧,补充平台内容生态。
其中,去年年底淘宝内容电商事业部组建后,淘宝直播便和逛逛团队合并,将直播和短视频、图文打通。同时,淘宝在“逛逛”板块的二级页面专门开辟了一个短剧板块,名为“小剧场”,用来播放各类短剧内容。淘宝在短剧内容中投放商品链接来促进转化。今年3月,淘宝又拿出千万资金,真金白银地补贴短剧。
拼多多也在去年年底推出了“多多有好剧计划”,通过推荐加权、流量分成等模式扶持精品短剧内容;京东今年也宣布投入10亿元现金与10亿流量扶持短视频领域的创作者和优质内容。
所以对于观众们来说,想看短剧,并没有一定去美团的必要。同理,美团内置的游戏和小说也是如此。更何况,拿下流量与拿下订单增量之间,还有着不近的距离。
二:内容,是美团的“解药”也是“迷药”
仔细观察美团近年来的发展动态,可以明显看到其在内容化领域的步伐正在加速。
自去年4月起,美团启动了首次直播活动,推出了诸如“神抢手”和“爆团团”等官方直播IP,后续开设了美团买菜、美团酒旅、美团买药等多项业务,各条业务线直播间构成了美团的直播矩阵,像和火锅品牌哥老官合作的专场直播,当日直播交易额达到866万元。
10月,美团对其APP首页的Tab栏进行了功能调整,首次将短视频内容提升至一级流量入口。而到了今年3月,美团进一步优化了其APP内的短视频体验,不仅升级了界面设计,还特别增设了剧场频道,以丰富用户的内容选择和观看体验。
而美团之所以高度重视内容化,其根源在于竞争焦虑。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3年4月抖音月活用户数为7.6亿人,同期美团月活为5.3亿人。
尽管抖音未必能将其全部用户转化为本地生活的活跃用户,但其庞大的流量池无疑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根据抖音发布的《2023年度数据报告》,2023年抖音生活服务的总交易额同比增长了256%。其中,短视频交易额增长了83%,而直播交易额更是激增了5.7倍。这些数字表明,抖音在其流量基础上成功开拓了显著的增量空间。
与此同时,抖音生活服务2024上半年支付GMV超1000亿元,已快逼近美团相同业务的一半。在短短两年间,抖音生活服务的迅速崛起给美团带来了显著的竞争压力。
今年9月,美团餐饮产业大会上,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称,今年全国餐饮业的增速出现大放缓,70%的企业翻台率低于2023年。同时,美团外卖、到店业务以及同店经营数据也出现了下滑,客单价也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但是全国餐饮市场的整体的客流并没有下滑,反而有所提升。
在这种形势下,美团对业务增量的需求愈发迫切。而内容化这一领域,特别是那些具体且尚未开发的细分领域,比如外卖种草等,还有着不小的发展潜力与想象空间,显然是眼下寻求破局的好办法。
但要做好内容,基础是拥有大量的创作者,而美团之前可以说并没有做内容的能力和时间窗口。用户在平台上发布的图文点评构成了对店铺或套餐的评价体系,这些点评大多简明扼要,为其他消费者的决策提供参考,但这类内容本身不足以单独作为深度内容消费的对象。
没有现成的内容生态,美团需要吸纳外部内容创作者,要么提供流量,要么提供佣金。
一般内容平台的C端用户,在消费内容过程中产生的需求是分散的。但打开美团的C端用户,需求往往是聚焦而明确的。点外卖、订酒店,打车找餐厅都是目标驱动的,注定不会在平台上打发时间,美团在本地生活外的内容业务,近两年的发展都驻足不前。
像抖音和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它们进入本地生活市场是顺应趋势的,是在其现有内容生态基础上的商业化扩展。
抖音和小红书最初进军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源于用户对这类内容的渴求。起初,一些达人和个人用户分享关于餐饮、娱乐等体验和反馈视频,观众在评论区积极询问店铺或景点的具体位置、价格及服务详情,这让平台意识到了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
因此,抖音和小红书开始在视频中引入POI(兴趣点),将线上内容与线下消费场景无缝对接。通过添加POI,观众能够直接从视频中获取相关场所的详细信息,并快速导航至目的地,从而有效地将线上互动转化为线下消费行为。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用户体验,也为商家提供了新的营销渠道。
相比之下,美团的视频化和内容生态建设更像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防御措施。
摆在面前的问题是,美团内容生态的基本盘是中小商家,他们要通过短视频、直播、达人探店等方式从泛流量中找用户,成本很高,导致积极性不足。而在用户端,消费者的直接感触则是分不清这部分是附加内容还是广告。
其实从支付宝做内容可以看出来,工具平台的客观性和内容的主观性很难有机结合。
支付宝从支付起家,构建起丰富的服务场景,再将流量承接并产生新的深度服务和交易链路,内容作为建立用户连接、激发用户停留的载体,但是精准服务场景和用户信赖值,正在使更多的广告位侵占信息流。
11月,美团外卖在APP首页又上线了一项“本地在吃”的服务,其界面设计与小红书颇为相似,如果用户被种草还可以点击“跟买商品”,发布内容还可以借助“AI帮你写”功能自动生成用餐评价。
然而,实际使用体验显示,“附近在吃”功能仍面临一些挑战:大多数用户的描述较为单一,AI生成的文案也显得缺乏个性,难以真正吸引消费者。此外,参与种草并进行购买的用户数量有限,导致整体活跃度不高。想靠内容种草来给外卖“带货”,这门生意或许没那么好做。
对于美团来说,只要移动互联网的流量竞争持续存在,内容化竞争就成为不可避免的冲突。可是,全面内容化是美团的解药还是迷药,终将由用户反应和市场表现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