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打工去了

老吴观察 原创

2024-12-25 10:55

吴贤德/文

妻子在一家中医院进修,每天早晨6点钟妻子起床前,我必须为妻子准备好早餐,妻子喜欢吃小区东门外“光头鸡蛋灌饼”。蒙蒙胧胧,眼一睁,看墙上挂钟差20分钟6点了,赶忙起床草草洗漱一下,穿好鞋子跑下楼,直奔东门光头鸡蛋灌饼摊。

昏暗的灯光下,光头鸡蛋灌饼摊前,只见光头老婆一人在守摊。咋还没有开始呢?我问光头老婆。光头老婆用手指着冷清清的街头说,大街上还没人呢,天冷饼打早了凉了没人要。怎么你一个人出摊,光头呢。一天卖不了几张饼,生意不好,光头离家去外地打工都一个多月了。光头老婆回答说。

我们家和光头是一个小区邻居,因我是早晨第一个来买鸡蛋灌饼的食客,大多做生意的人,一般都会对第一个顾客显得比较热情。光头老婆一边为我烙饼,一边和我唠着家常。今年的生意不知为啥特别不好,比三年疫情期间都难做,两个人守着一个鸡蛋灌饼摊,连家里生活都顾不住,再加上两个孩子大了,这也需要花钱,那也需要用钱,没办法,只能留一个人看家守摊,一个外出打工挣钱。

要不是亲耳所听,打死也不敢相信,光头会外出打工,我和光头是小区10多年的邻居,虽然我不知道光头姓什么,叫什么名字,提起光头小区大人小孩几千口子,不认识光头的,只怕没有几个人,光头本人在小区没啥名气,光头的鸡蛋灌饼,小区百分之九十以上人都吃过。

光头不仅身子块头大,他的脑壳也比别人好像都大。头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火夫,就是光头的真实写照,光头两口子不仅人品好,生意做的也没啥让人说的,提起光头鸡蛋灌饼,可是周边街头的“名吃”,很多人早晨排队来买光头的鸡蛋灌饼。光头为了让大家记住自己,特意打印一块“光头鸡蛋灌饼”的牌子挂在摊上。光头鸡蛋灌饼成了招牌。

笔者所住小区是个始建于90年代的老旧小区,当初身上没有一官半职的人,要想住进这个小区连想都不敢想,小区最辉煌时期,曾接待多位国家政要来小区视察,成为郑州人人羡慕的小区,不是小区里的居住户,就是小区居住户亲戚来了,没有居住户人到大门口打招呼,保安根本不会让进。小区像“官衙”难进入。

2000年后,当官的嫌小区房屋面积太小,以及所有楼层没有电梯,纷纷卖房搬出小区,昔日人人羡慕的小区,开始走向衰落,官员小区成了贫民小区。光头应该就是在这时住进来的,并和老婆在小区经营鸡蛋灌饼摊的。成了人人可以出入的“无门”小区。

2013年7月,笔者为了两个孩子上学,四处托亲告友和银行贷款,搬进这个曾经梦寐以求“神秘”小区。笔者是个多管闲事之人,笔者进住小区之日,注定那些爱占便宜的要倒霉。第一个倒霉的就是那些把绿化带变成私家小菜园之人,笔者把一块块小菜园拍成图片配上文字,反映给人民日报“读者来信”栏目,人民日报刊登后,小菜园重新恢复了绿化带。

第二个倒霉的就是小区东门内,马路两边的小吃摊,一到晚上,烤羊肉串、烤鱼、烤肉……狼烟滚滚的夜市,两边绿色的楸树叶,烟熏火燎变成了黄树叶,马路变成了“油漆路”。雨天污水横流,臭气熏天,几千人居住的小区变成了破“猪圈”。笔者暗下决心把这些小吃摊赶出小区,让小区恢复往日的平静。

笔者是个说干就干的人,顶着挨骂和来自各方的压力,连夜赶写稿件,投给河南日报读者来信。稿件在河南日报见报后,东门内两边夜市小吃摊,全部搬出了小区。小区居民们疑惑的是,不知是哪位神仙下凡,让小区容貌重现光彩。光头的鸡蛋灌饼摊,应该在这个时间搬出小区的。

酒香不怕巷子深,每天早晨天刚亮,总是见到等着买灌饼的食客,在摊前排着长长队伍,一天下来,肯定不会少卖钱。笔者常常在妻子面前说,不知光头两口子收不收学徒,如果收学徒的话,我去跟光头学做鸡蛋灌饼,学会也在街头摆个卖鸡蛋灌饼摊。看着光头生意那么好,真的让人眼红。

好景永远不会长久,再美的鲜花,也不可能永久的绽放,也不是光头的命运不好,是大家的命运都不好,3年疫情,笔者亲眼见到街头那些曾经生意红红火火的店面,如蜡烛燃尽熄灭关门,一些勉强支撑下来的,心中只有一个希望,希望疫情过后重现光芒。让人大所失望的是,疫情过后,非但没有给大家创造奇迹,带来春天温暖的阳光,而是冰冷的冬天,更加残酷的现状。光头被逼外出打工,就是最好的见证。

小区北边有家火锅店,5年前,生意火爆时,门口等吃火锅的排着长队,需要等一两个小时才排上,今天进店真的不敢相信,若大一个火锅店,冷清得让人有些不自在,除了极少数服务员在忙外,大多数都坐在火锅桌前玩手机。除了店长每天坚守岗位外,很长时间没见老板来店里了,没有顾客来吃饭,我们服务员闲着,不玩手机干啥。服务员如是说。服务员没事干,该把老板害惨了。

疫情是过去了,大家等来的是什么?光头鸡蛋灌饼的摊主,没生意被逼无奈到外出打工去了;火锅店变得门可罗雀,服务员闲得玩手机。更惨的是小区门西门一家饭店,声势浩大的开业不到半年,几天前,突然发现大门上锁关店了……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

挣不到钱,口袋里又没钱,谁还敢去饭店大吃大喝。挣钱容易年头,家里来了客人,妻子嫌在家里烧菜麻烦,总是大大方方满不在乎,妻子从家里拿几百块钱,把客人请到饭店里,现在家里来了客人,妻子再也不敢大方了,跑到超市里买些菜,妻子下厨房自己做。口袋里没钱了,连早餐店都极少光顾了。

2025年会不会出现奇迹?多么盼望2025年带来新的希望,如果继续再这样下去,不仅光头被逼迫离家外出打工,如果继续不中的话,笔者打算和妻子回农村老家种地去。过去,小区停车总是一位难求,2024年,车辆明显少了不少。小区车子都去哪儿了?和光头一样离开了小区,要么出外打工去了,要么跑回老家种地去了。

老家大哥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深圳和朋友开公司,小儿子在福建某地经营水暖器材生意,两年前,小儿子生意好时,大嫂在老家照看家和地里庄稼,农闲时,大哥都会去福建帮助小儿子照看生意,笔者回老家很少见到大哥,甚至几年也难得见一次面,大哥是个河南、福建两头顾的忙人。

2024年,农历春节过后,大哥打电话告诉说,小侄子生意不好,今年不再去福建帮侄儿照看生意了,在老家和大嫂一块耕种田地,把田地耕种好多收些粮食,再养些鸡鸭等小家禽,孩子在外不用掏钱买大米了,家里来了客人,也不用掏钱去街上买鸡鸭了。还是农村好,虽然条件比城市差些,但生活有保障。

大侄儿一家3口,小侄儿一家4口,大哥家是个9口人大家庭,我们老家耕地面积少,一年收的粮食,留下足够的口粮和养牲口用的粮食,基本无粮食可卖了。过去,全家9口人医保,都由大哥来支付,2025年,农村医保每人涨到400块钱,9口人,拿出3600块钱交医保,大哥拿不出了,只能摊派给两个儿子出。一人400块钱医保,农村贫穷家庭拿出真的有困难。

妻弟家住鄢陵县农村,秋收之后,他见市场上红薯滞销,聪明的妻弟本来想借红薯价格低,收购几万斤红薯,加工粉条发个小财,当他辛辛苦苦把收购的红薯加功成粉条,拉到集市上销售时,发现聪明人比比皆是,满大街到处都是卖粉条的。一天下来,两腿站得发麻,也卖不了多少,妻弟聪明反被聪明误。笔者和妻子在岳母的高压下,也成了妻弟的粉条义务推销员。

10年前,笔者就想写篇“有一天农民工离开城市”的文章,城市建设离不开农民工,有一天城市建设饱和了,不需要这么多农民工了,农民工只能选择离开城市,回到农村老家耕田种地,重新过上农村生活,靠种几亩地养家糊口。农民进城不种粮了,城市人拿什么填饱肚子。

笔者进城几十年了,从没有把农村户口迁入城市的想法,把城市当作自己的家,因为咱是从农村来的农民,房子是临时的家,咱只是城市一个过客,农村才是俺永远的家,是家乡那片黄土地养育了自己的成长。

吴贤德,河南固始县,曾经担任生产队长、山村邮递员、报社记者。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河南日报等发表文章(图片)2000余篇。现为自由撰稿人,人民视觉、视觉中国、光明图库特约摄影师,中国作家网专栏作者。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