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最可怕的是有一个内耗型家人 | 余世存杂记082

余世存 原创

2024-12-19 17:26

01

十点读书雅君说,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有一个内耗型家人,他们极其擅长把一点小事无限放大,再把负面情绪传染给全家。家里脏了一点儿,菜买的不新鲜了,都会不断地念叨。生活在他身边的人都会活得精神紧张,生怕哪句话没有说话,哪件事没有做好,引发家庭大战。雅君总结说,内耗型家人有四个特点,一爱翻旧账,遇到问题就把陈年旧事翻出来说,永远把错误归为对方;二是双面性格,在外脾气温和,扮演好人,回家指手画脚,蛮横跋扈;三控制欲极强,凡事都要按照他说的来;四情绪化,像行走的炸弹。有人说,这个结合了心理学的观察对不少家庭的解读都是适合的,真的希望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家庭永不内耗,家运从此昌隆。

02

家庭关系是我们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没有人能够摆脱。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只有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思辩,一个人不用修身也有权利生存,一个人不用齐家也可以治国平天下。当然,这个思辨也没有立足太长的时间。现代史上人们研究“病夫治国”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尤其是“不幸的童年少年,需要一生或一国的国民来牺牲以治愈”,更让现代人也嘀咕,家人关系好坏对一个人的社会意义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工作者说,非常遗憾,现代教育和经济体系正在催毁家人成员相处的根基。

03

有人认为,情侣相处久了,一定会形成某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有人宁愿维持痛苦的关系也不愿分开,这是为什么?一个年轻朋友认为,痛苦关系往往会形成一种微妙的共生状态。施害者通过控制获得存在感,受害者则通过被控制来逃避选择的责任。打破这种平衡就意味着双方都要面对自己的内在空虚,这比维持现状更可怕。

更深层的是,很多人在痛苦关系中找到了某种救赎感。就像自我惩罚一样,维持痛苦的关系成为赎罪的方式,尤其是当这个人童年就形成了"我不配拥有美好事物"这种潜意识。这时候,痛苦不仅不是问题,反而成了解决方案。

这种潜意识被网友称为“低配得感”

04

有人说,我们在近代化和现代化过程中的角色并不相同,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半个受害者和半个受益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几乎是全部的受益者。但无论受害还是受益,我们的参照系不再是传统的根基,而转为他者,我们跟他者也由寄生性依附性转为品头论足了,只是我们大部分人不知道这种品评是无根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张光直先生曾痛陈:“过去三四百年来,我们中国人在人文学术上,除了一点点考古挖掘,对世界也没有什么贡献。”今天想来,这话仍是让人心痛。

05

理雅各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据说,他为中国文化所倾倒源于我们学术的魅力,他学习中文本来是任务,学了十来年只是把中文当做一个语言工具,直到他读了宋元时代中国的伟大学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感叹说,辛苦十余年的学习得读此一书“便为无负”。可见学术一旦成立,自有征服人心的力量。

06

吕峥带着他的新书《隐入山林》来京,说起成家,朋友们纷纷祝贺。我问AI能不能做一首词,答说没问题,并秒回了答案:

锦里才名秀。念相如、琴台情绻,赋章传后。今有吕郎才情茂,笔绘千秋史囿。溯往昔、文思倾透。学府精研才初露,著华章、卓识声名就。岁月转,意坚守。
良辰恰迎鸳鸯偶。看红妆、翠眉羞靥,凤鸾和奏。携手同行鸳鸯梦,朝暮相依如旧。愿岁月、情长不朽。比翼连枝同心扣,似文君、司马情深厚。岁月里,共携手。让我大为惊讶,心说不错啊,其实我自己也填过一首:天府才贤出。记传媒、庠门精业,笔耕文述。道破阳明声名远,史海钩沉丰郁。又顾准、传情凝目。隐入山林思无邪,正青春、意气风发逐。人间世,养生主。
逍遥自系同心木。闻天籁、红妆带绾,凤箫声笃。佳侣相携情深处,朝暮相依相护。成双飞、欢歌满筑。比翼连枝长相伴,共白头、暖语和春宿。举案处,爱盈屋。

《隐入山林:三平的人生算法》

作者:吕峥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