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山河相依 共奏奋进新乐章
美丽的济南城市风光 《济南日报》供图
波澜壮阔,九曲连环。
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奔涌而下,穿越崇山峻岭,一路浩浩荡荡绵延5464公里,其中有158公里和183公里的身躯,分别划过郑州、济南腹地。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时至今日,黄河血脉里流淌着两座城市一往无前的信念与勇毅,澎湃激扬的“黄河大合唱”深入人心——
这是一曲“绿色与发展”紧密交织的协奏曲,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相辉映,擦亮“幸福河”生态底色的同时,更赋予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竭动能。
这是一曲“希望与未来”主题鲜明的协奏曲,拥河发展、河城共荣,沿黄城市携手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正将黄河新图景从纸上“搬”进现实。
双向奔赴的向上之势
大格局,大谋划,大发展。2019年郑州、2021年济南、2024年兰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亲自主持召开三次座谈会,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擘画蓝图。
牢记嘱托,黄河之畔日向新。
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五年时间,济南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保障黄河安澜。重大战略机遇叠加下,济南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城市能级不断跃升,2019至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跨越三个“千亿台阶”,从9443.37亿元上升到12757.4亿元;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757元,33.9万黄河滩区居民圆了安居梦,就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透过河水的波澜,济南人正乐见一系列“惊喜之变”:
岸畔青青,183公里的黄河绿色生态走廊展露新颜,217个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全面完成,趵突泉等重点泉群保持21年连续喷涌,2023年全市PM2.5浓度为全省7个传输通道城市最优。
绿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济南努力锻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2023年全市累计培育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等300余家。
2024年8月,在黄河支流浪溪河中,济南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人员捕捞到濒危鱼类黄河刀鱼。而类似物种“上新”的场景近年来不时出现,这些来自自然界的惊喜,背后是济南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大河时代,逐浪成势。一路走来,奋楫争先的济南接连实现重大突破,真正融入国家战略发展大局、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和区域协调发展布局,呈现出与黄河双向奔赴的向上之势。
协同发展的蓬勃活力
强大的交通优势和枢纽功能,一直是郑州与济南的优势禀赋。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两市肩负重任。
就济南而言,从济郑高铁到跨黄桥隧,从“钢铁驼队”欧亚班列到等级最高的4F机场,“铁陆空地水”全面发力,省会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和辐射能级大大提升。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米”字形高铁网加速成形,每天约660趟高铁通达全国366个城市(含县级市),1.5小时高铁里程覆盖4.1亿人口;“二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遥墙国际机场208条航线可通达海内外116个城市,轨道交通到2025年运营及在建里程将达279公里;中欧班列通达22个国家、49个城市,年开行量突破1000列。
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120年前,济南领风气之先自开商埠;今天,济南携手周边城市,共同打造高能级开放合作新平台,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互促共进。
协同发展,大有作为。协同,不仅是交通互联,更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合作联动。作为河南、山东两个经济大省的省会,郑州与济南这两座工业大市,正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提升流域高质量发展活力。
一直以来,济南都有颗工业“雄心”,曾在工业领域创造了70多个全国第一,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以新动能为硬核支撑的新增长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产业兴,百业兴——这里是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和头孢菌素生产基地,是亚洲最大的酚醛树脂生产基地和粉末冶金基地,是全国最大的重型汽车和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生产基地,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四大主导产业总规模达1.6万亿元,逐步培育形成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这里是“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综合科技创新指数连续居全省首位,在全球科研城市100强中居第32位;这里已步入数字济南建设“全面提升”的3.0阶段,跻身数字生态总指数全国十强。
前不久,济南发布《济南市未来产业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加快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跃升和未来技术产业化落地,打造具有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而根据《郑州市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郑州要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的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新时代的郑州与济南,合作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目光所及尽是发展热土,足迹所至皆是奋进之态。
因“河”而聚的重大机遇
大城崛起的济南实践,既要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又要在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自我加压中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绝非坦途。
赶超,跨越,一切有迹可循。
一座“未来希望之城”,从0到1。黄河北岸,作为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主阵地,起步区寄托着济南“千年一跨、拥河发展”的历史使命。自落“子”起,济南举全市之力推动起步区产业集聚、配套提升、功能完善。2023年,起步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总产值,较2020年分别增长101%、201%、227%。
一批“重大工程项目”,从多到精。经济社会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重大项目是“牵引器”。济南把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到具体项目上。“项目深化年”前三季度重点项目建设“答卷”显示,2000个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当年累计完成投资3048.94亿元,投资完成率90.5%,超时间进度16个百分点。
面向未来,济南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有了更高目标。日前,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济南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山东省省会,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在黄河流域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意味着济南将与包括郑州在内的沿黄城市进一步强化合作交流。
同饮黄河水,郑济一家亲。随着城市间高铁客运通道增至4条,郑州与济南全面进入“同城时代”,中原城市群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城经济圈衔接更加紧密。
因“河”而聚,两市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2024年11月20日,济南市党政代表团赴郑州学习考察,两市签署深化合作备忘录,未来将在济郑都市圈“双圈”互动、生态保护联防联治等13个方面深化合作交流。
沿黄城市,山水相依,人文相亲、经济相携、产业相融。机遇面前,两市主动作为,奋力为绘就大河蓝图探索实践;历史面前,两市久久为功,协力唱好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 范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