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碧水万古流】我渡“南水”过江河

中原网 原创

2024-12-14 08:52

【一渠碧水万古流】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系列报道

我渡“南水”过江河

核心提示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长远发展和人民福祉”。

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为沿线城市的郑州实现同步通水。十年来,一渠清水永续北上,源源而流润泽绿城。

值此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十周年之际,本报推出【一渠碧水万古流】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十周年”系列报道,记录郑州人与“南水”的故事,展现“南水”入郑过程,讲述通水十年来南水北调给郑州带来的深刻变化。

“南水”北上的路上,如果遇到河流,如何通过?

提起南水北调中线的穿越河流工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穿黄工程和全长11.9公里的沙河渡槽,它们一个帮“南水”从黄河下面穿过,一个助“南水”从沙河上方跨过,工程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创造了多项世界纪录。

听多了“南水”和大江大河的故事,今天我们不妨把目光落到新郑市的一条名叫双洎河的小河流上,听一听“南水”和这条美丽小河的故事。

滔滔汉水“握手”悠悠溱洧

双洎河由溱、洧二河交汇而成,源于登封,至周口扶沟汇入贾鲁河。《诗经·郑风》有《溱洧》一篇,“溱与洧,方涣涣兮”“溱与洧,浏其清矣”记录下了2000多年前溱洧河流淌的样子。

南水北调双洎河渡槽全貌

如果从溱洧河向西南行走400余公里,又可以看到一条大河波澜广阔。《诗经·周南》中的《汉广》一篇,在2000多年前就记录下了它的宽广: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对北边的溱洧河来说,南方的汉江水就是“不可求思”的“游女”。然而,2000多年前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2000多年后的一项宏伟工程,让《诗经》中这两条相距400多公里的河流实现了“握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北上,水源主要来自汉江。汉江水沿着1432公里长的总干渠蜿蜒北上,中途要穿越大大小小数百条河流,双洎河就是其中一条。

南水如何穿过河流?南水北调中线新郑管理处工程科科长张文博介绍,输水线路穿越河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河流下方穿过,即倒虹吸、暗渠或隧洞方式;一种是从河流上方跨过,即渡槽方式,“南水”过双洎河时,采用的就是渡槽方式。

站在双洎河渡槽边,可以看到“南水”从明渠通过闸门后流入渡槽,水声哗哗,透过渡槽,只见清流粼粼、波浪翻翻。渡槽下方,是静静流淌着的双洎河。

上面汉水滔滔,下面溱洧悠悠。这一幕,不仅是两条河的“握手”,更仿若历史的交错。

“渡水复渡水”书写南水北调故事

双洎河渡槽全长810米,工程于2011年初开工建设,2013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施工。2014年12月,南水北调中线全面通水,“南水”与双洎河正式相遇。从工程的施工建设到运行管理,张文博全程参与其中,他见证了“南水”与双洎河的故事,也书写着他与南水北调的故事。

2011年,24岁的张文博刚毕业就参与到南水北调双洎河渡槽工程的建设,这也是他工作生涯中参与的第一个水利工程。他记得,那也是一个冬日,为了给刚刚浇筑的混凝土保暖,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工程主体穿上棉被、盖上电热毯。将近3年的建设,建设者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圆满完成双洎河渡槽工程,一道高渠飞架双洎河两岸。

双洎河渡槽建成后,张文博又参与了工程运行管理工作,直至今天。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时,张文博就守在双洎河渡槽。“南水”入郑时是深夜,朦胧月色下,当看到“南水”流入渡槽,穿过双洎河,张文博心中说不出的激动。此后10年,“南水”源源不断穿过双洎河,张文博也一直守在双洎河渡槽,十年如一日渡引“南水”安全过河。

“工程安全是‘一渠清水永续北上’的重要保障。”张文博说,10年来,每天多轮巡查是他们的日常。他们24小时密切监测工程运行状态,日夜守护着一渠清水安全过河北上。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美景再现

仲冬时节,寒风飒飒。站在双洎河岸边,渡槽飞架下,萧瑟草木间,涓涓绿水逶迤东流,不时可见野鸭浮清波、飞鸟掠水面。张文博犹记得他最初看到的双洎河,水量很少,在冬季水枯时,甚至可看到裸露的河床。

“南水”与双洎河隔空上下相望,交叉而不交汇,但二水也并非完全没有交集。双洎河渡“南水”北上,“南水”也回馈给双洎河一河碧水。张文博说,双洎河渡槽旁建有退水闸,10年来,通过南水北调双洎河退水闸,累计向双洎河进行生态补水约4亿立方米,河道生态环境大为改善,沿线地下水也得到补给。

“南水”北上,双洎东流。在“南水”的滋润下,如今影湛波平的双洎河,时时可见“鱼翻藻鉴,鹭点烟汀”的动人美景。清流畔,人水和谐,2000多年前古人诗歌中“方涣涣兮”的溱洧河再现眼前,“士与女,殷其盈矣”的游人如织景象不时上演。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2000多年前,汉江边和溱洧河边分别上演着各自的爱情浪漫;2000多年后,南水北调工程则创造出“溱洧渡汉水、汉水润溱洧”的现代浪漫。

本报记者 袁帅 李宇航 文 周甬 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