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时候用这粒“米”顶起一个万亿产业王国了 | 豫记

豫记 原创

2024-12-11 10:50

以下文章来源于键指财经 ,作者键指财经

河南,不仅有一条“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的强韧“脊梁”,更有一个“米字型农产品支撑带”的丰腻“躯体”。
现在,以大视野、大格局关照它们,以大手笔、大举措赋能它们,就能为中国更好地解决“民以食为天”的问题,也能为我们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解决“以产业为地”的问题。
 

01/
河南各地食品产业在快速崛起
近3年前,还在疫情期间,和几个食品界企业家朋友座谈,说到河南农业和食品加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布,提出一个话题:
我们传统的食品加工业多围绕京广铁路一线的城市兴起,现在,在发挥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其他地区特别是传统农区应该怎么办?在食品产业越来越成为一些地区的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的前提下,那些传统农区怎么才能迎头赶上、协调发展?
当时有几个背景。
其一,国家和省里要在周口、信阳等地设立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其目的是为这些地方的产业发展装上增长的发动引擎。
其二,黄河高质量发展战略正在加速落地,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农林牧副渔等产业,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其三,乡村振兴如火如荼,河南各地农区尽管都在因地制宜地选择自身的产业发展路径,但农业种植、养殖及相关的食品加工却是各地产业振兴的基座和主要依托。这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通盘考虑农业及食品加工业在河南全省的空间布局。
所以,那时候,我们以《万亿立基,一体两翼,“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贯穿大河南》为题提出建议,指出“龙头牵引,龙身摆动,如果通过打造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形成河南东部传统农业产区和西部特色农业产区‘一体两翼’的协调发展(进而构成‘米’字型产业支撑格局),那么,将会在一个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持续优化整合,改变河南食品工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大群体、小规模’的局面,整体上产生强大竞争力”。

注意,这份建议首先着眼的是“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因交通、物流和劳动力、资本等聚集的优势,河南省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主要分布于京广铁路沿线的城市”。其中,“郑州、漯河等城市,自然会因为自身在金融、物流、消费、大数据运营等方面的优势,而成为‘链主城市’,其他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也将会融入一个更大的市场”。
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放量长远,将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向北延伸到邯郸、北京,向南扩展到武汉、长沙甚至广州,那么,我们将会看到,这些食尚重镇将会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支撑起中国农产品加工的脊梁,形成中国食品产业的‘生命线’。最起码,就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来说,它或许是一个基础条件较好、具有无限潜力的试验区”。
这其实强调的是南北向的“一体”。它“北连北京,南接武汉、长沙,将黄河生态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有机连在一起,发挥食品安全‘主动脉’作用,一体化实现数字经济、生态经济。同时,又能调动其他社会资源要素向这个产业带聚集,补足食品产业的发展短板”。
“两翼”呢,自然是指京广线以东的传统农业产区和京广线以西的特色农业产区,“河南省的粮食主产区、畜禽产品主产区一般集中于京广铁路线以东的各地平原地区;而果蔬菌茶、中药材、饮料等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则主要集中于京广线以西的部分山区。二者共同组成了河南农产品及其加工业的产区”。

当然,“一体两翼”还是一种很粗疏的描述,只是初步反映了河南农业和食品产业的分布状况。近两年,按产业集中度和城市分布的匹配程度,我们又赫然发现,河南食品产业的发展正沿着河南交通主干道,形成“米”字型产业支撑格局。
这就是说,在传统的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之外,河南其他各地的食品产业都在快速崛起——豫东南的周口、信阳,豫东的开封,豫西南的南阳、平顶山,豫西的洛阳、济源,食品产业正以星罗棋布的姿态成为各地产业经济发展的亮点。
一般而言,一个地区总存在几种与众不同的优势产业。但食品产业在河南分布却相对均衡,各地所不同的,只是初级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精深加工的品类而已。
在这种布局中,研究各地食品产业的基础、创新、市场、生态和发展模式,将有助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推进这个产业的资源集聚、业态融合和协同发展,实现河南绿色食品产业强省的梦想。
这也就是说,就农业和食品加工业而言,河南是全省一盘棋。
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切合了实际?不管怎样,当时,这份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回应。

02/
“米”字型产业支撑格局
道理其实是明摆着的。
原来我们曾强调过,随着郑州都市圈由原来的“1+4”拓展为“1+8”,随着洛阳、南阳作为副中心城市持续发力,在产城融合深入推进,城市与城市之间将在创新、产业、交通、市场、生态、民生等方面持续聚焦的背景下,河南的农业和食品产业的“两翼”产业将越来越围绕着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的“一体”空间布局,实现资源集聚、业态融合、协同发展等功能,承载起河南绿色食品业强省的梦想。
如今看来,这种“米”字型产业支撑格局,恰好是河南各地食品产业立足于当地农业、人力等资源基础,实现地方经济优势再造和协同发展的必然诉求。万亿产业,地方上怎会对迎面而来的风口而无动于衷、毫无作为?
传统的京广食品产业隆起带依靠的是政策、资源、交通等先发优势,目前多数地方正逐步推进产业升级。
如漯河市,产业细分越来越明显,麻辣面制品、肉制品、冷鲜肉单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目前又涌现出宠物食品、休闲食品等产业集群;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个食品行业大类中,漯河市拥有18个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目前,该市又以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深化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的应用研究,抢占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截至2023年底,漯河市共有7000多家食品企业,食品产业总规模超2000亿元,占河南省的1/5、全国的1/50。

传统食品产业重镇郑州市也将现代食品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和传统支柱产业,在速冻食品、方便食品、枣制品加工、饮料制品、乳制品、啤酒白酒、粮油精深加工、食品添加剂等众多门类持续发力。目前,惠济区、二七区都在加大力度推进现代食品产业园或国际贸易港的落地,实现产业的有效积聚。
至于新乡、鹤壁等传统京广食品产业重地,近些年在发展食品产业上更是热火朝天,原阳预制食品产业园、中原农谷、鹤壁航天食品产业园,等等,新的产业聚集区成片相连,涌现出一大批如米多奇、越汇、链多多等诸多食品产业新贵。
现在要着重说的是除京广食品带之外的其他米字形城市食品产业的崛起,也就是说这些地区如何利用后发优势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比如南阳,有了牧原有了想念,就提出“要打响粮食、生猪两张牌”,做优做强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重点打造肉食、粮油、食用菌、果蔬、林产品、中药材、乳制品、酒业等八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目标产值2000亿。

比如周口,常年粮食总产量180亿斤以上,蔬菜产量占全省1/8以上,肉蛋奶产量占全省1/10以上,拥有全省唯一的周口国家农高区,已形成粮油精深加工、预制菜、肉制品、休闲食品、酒类和饮品五大现代食品产业集群,金丝猴、澄明、莲华健康、邦杰食品等已成其闪亮名片。
比如开封,现在已形成了以兰考“新三宝”(红薯、蜜瓜、花生)、杞县大蒜、尉氏小麦等为代表的一批县域农业主导产业,以及开封菊花、开封西瓜等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
花生、奶业成为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产品品牌总数在全省多年名列前茅。在此基础上,他们向食品加工领域持续延展农业产业链条,创建了5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通许县成为全国最大的酸辣粉生产加工基地,年产超7亿桶,并由此带动快消食品产业集群快速崛起。
农副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属于不折不扣的富民产业。目前,河南共有近50万家食品企业,其中,周口、南阳和郑州一起,食品企业数量排到前三。
这足以说明,越是传统农区,食品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越强——一产的比重,还是比较大啊;别的产业发展得弱,民众就真的要多“以食为天”。

03/
从产业园到产业链
最近一段时间,似乎不约而同,各地朋友纷纷找来,说当地要筹建各类食品产业园,让帮着支支招、招招商。
最让人惊叹的,是豫东某市,领导开会说全市明年要同时打造5个食品产业园,任务分解下去,不少基层工作人员都直呼“亚历山大”。
这正应了上文所说,越是传统农区,发展食品产业的冲动越大。不过,就整体而言,食品产业在全省正呈燎原发展之势。值得关注的是,各地发展这个产业的逻辑视角,已从过去的“产业集群”“产业园”逐渐过渡到了“产业链”“价值链”。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一件事。
食品产业的链条极长,从田间地头的种植、养殖,到初加工、深加工,最终到家庭中的餐桌上和消费者的口中,要经历太多的程序。可以看出,越是“最初一公里”,需要政策扶持的力度越大,越是“最后一公里”,市场的自由选择度越高,所以,这是一个需要政策和市场高度协同互动、融合推进的产业。
过去,许多地方政府一直都在做“最初一公里”的事情,现在,又延伸开来甚至直接下场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如果不着眼于发展这之间的产业链、供应链,那么,最终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这几年,整个社会为“农产品上行、城市商品下行”做了许多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县乡冷库设施的布点、以供销社为主的市场主体的再造、大交通和大物流网络的形成、数字化在产业中的应用,等等,目的都在于促进城乡生产经营要素的大流通。

“要想富,先修路”,其实揭示了交通物流在解放乡村生产力、促进生产要素集中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食品产业属于典型的在市场中生长并由市场滋养、培育起来的产业,分布面广,牵涉到的资源要素、市场主体多,河南目前正在推进枢纽经济发展、乡村产业振兴等战略,必将为其长足发展并激发出内在潜力,提供更为充足的政策性战略保障和产业性规划引导。
正因如此,我们会看到,近来各地出台或发布了各种关于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巨量产业集群、产业链的调研报告或规划方案,规模动辄数百亿甚至上千亿。这是一件好事,起码说明各地已经意识到发展这项产业的重要性和巨大发展潜力。不过要注意的是,发展这项产业,一定要打破区域性、行业性的封闭模式,真正按照产业链、供应链的结构特点和运营规律形成产业运营的大格局、大市场。
首先是区域之间的产业链接性、开放性和互补性。郑州、漯河等城市,目前已形成食品产业金融、物流、消费、大数据运营等方面的规模和先导优势,其他地区可将自身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产业的资源要素主动融入其中,与“链主城市”一起形成长链条、一体化的生态布局。
其次是“三二一产深融合”“销供产一体化”运营模式的普及。近几年,河南新消费企业群体的集中涌现、传统食品产业巨头的华丽转型,几乎全依赖于这种经营意识的转变和运营模式的主导,其逻辑关系是“供应链驱动产业链,产业链支撑供应链”。而且,就统计学来说,假如将食品产业的产值依照“三二一产深融合”产业链的口径整体统计,那么,河南农产品和食品产业的加总值一定不是原来所说的那个简单的“万亿规模”。

第三是通过深化物流、冷链、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平台化建设,逐步加强对上游农业产业的数字化改造(相关观点可参照阅读《郑州粮批“农链网”上线,国资应打造产业运营“新基建”》)。
第四,通过共建“豫农优品”系列品牌产品的经营平台,可以依托平台经济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撬动整个农产品和食品市场(相关观点可参照阅读豫农优品:将河南农产品“政绩工程”转向“市场工程”,还需“惊险一跃”)
还有,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交通贸易枢纽城市的赋能下,我们通过加大河南农产品和国际食品的双向流动规模和效率,可以将河南米字形食品产业带的发展积极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实现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双循环,这将会在更为广阔的市场“放大”河南农产品和食品的价值。正如我过去常说的,河南现在生产的火腿肠、水饺、汤圆、方便面等众多产品,衡量它们的坐标要由“占中国的几分之一”变为“占世界的几分之一”。
眼界很重要。格局很重要。一粒“大米”支起了万亿产业王国,细思量,这就是和过去一样又不一样的河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