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鸡成了热搜顶流?被综艺带火的熏鸡经济该咋看?

江瀚视野 原创

2024-11-18 20:37

作者:江瀚

最近一段时间,只要关注新闻的人就会发现,熏鸡似乎一时间成为了市场的热搜顶流,各种关于熏鸡的新闻是不绝于耳,这熏鸡是怎么火的?熏鸡经济我们又该怎么看呢?

一、熏鸡成了热搜顶流?

据界面新闻的报道,两只熏鸡最近因为一档热门综艺而爆红。

事件起源于芒果tv情感真人秀《再见爱人4》中,节目嘉宾麦琳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在高速服务区花费140元购买两只熏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被称作“熏鸡事变”的争议和讨论。

基于热门综艺的话题效应,在社交网络,人们纷纷开始讨论“到底是什么熏鸡这么关键”,敏锐的网友已经涌向了淘宝店。在得出节目组嘉宾是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卓资县购买熏鸡的结论后,“张金涛”品牌的熏鸡被锁定为目标。在天猫,该品牌旗舰店已经打出“再见爱人麦麦熏鸡”的字样,截至11月11日下午,相关产品的销量显示已经超过8000。

该旗舰店客服对界面新闻确认称,《再见爱人4》中麦琳购买的熏鸡的确出自该品牌。其在服务区购买的是锁鲜装,是附近服务区专供,需要冷链运输;而电商平台出售的是真空包装产品。

事实上,“卓资熏鸡”已经是有名的地方特产。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由河北省熏制品传人李珍结合原籍熏制品工艺和内蒙古当地卤鸡制作方法,创造出的“卓资山熏鸡”。

内蒙古卓资县也有意将它发展成经济主导产业之一。2016年,卓资熏鸡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根据内蒙古市场监管局在今年10月发布的数据,卓资熏鸡起初由几家小作坊,发展到现在的50多家。

二、被综艺带火的熏鸡经济该咋看?

近期,一档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中的一个小片段,让内蒙古卓资县的熏鸡迅速走红,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话题,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首先,熏鸡被综艺带火其实一点也不让人意外。回溯历史,熏鸡这种熟食从根源上就是旅游市场发展的产物。在上个世纪初,火车这一新兴交通工具刚刚进入中国,它迅速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地域之间的连接模式。一些重要的铁路枢纽站成为了庞大的客流集散地,人潮涌动,南来北往的旅客在这里短暂停留。而像卓资熏鸡、德州扒鸡、道口烧鸡等这些知名的熏鸡类美食都是在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当时,火车旅行往往是漫长的,旅客们需要在车站补充食物。这些熏鸡类食品以其独特的风味、便于携带和保存的特点,成为了旅客们青睐的选择。它们能够满足人们在旅途中对美食的需求,同时也成为了旅客带回家乡馈赠亲友的佳品。可以说,熏鸡在那个时代就已经具备了成为地域标志性美食的潜力,它们搭乘着火车的东风,将自己的美味传播到了更广泛的区域。

其次,在物流和信息传播不甚发达的从前,每一次火车停站,对于旅客而言,都是一次见识异乡风物的绝佳机会。当火车停靠在某个枢纽站时,站台上售卖的熏鸡就成为了当地风土人情的代表。旅客们在购买和品尝熏鸡的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是对当地文化有了一种别样的体验。这种体验通过旅客们的口口相传,进一步扩大了熏鸡的知名度。

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就是早年间的熏鸡经济。当地的商家围绕着火车站等交通枢纽发展起了熏鸡产业。一方面,熏鸡的制作带动了当地的就业,从养殖、加工到销售,涉及多个环节的人员参与。另一方面,熏鸡的销售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它成为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三,如今,熏鸡再度被综艺带红。这看似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但实际上背后有着诸多值得探讨的因素。综艺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它能够将熏鸡这种地方特色美食推向更广泛的受众。当观众在综艺中看到嘉宾品尝熏鸡并赞不绝口时,很容易引发观众的好奇和尝试欲望。然而,被综艺带红只是一个开端,要想在市场上长期立足,熏鸡需要具备更多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品质是关键。熏鸡的制作工艺需要严格把关,从鸡的选材,到熏制的火候、调料的配比等都要保证质量上乘。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者在尝试后真正认可其美味,形成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品牌建设也至关重要。在众多的熏鸡品牌中,需要有能够脱颖而出的品牌形象。还包括品牌故事的传播,像卓资熏鸡可以深入挖掘其在当地的发展历史,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让消费者在购买熏鸡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背后的文化底蕴。

熏鸡被综艺带火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它为地方特色美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无论是熏鸡还是其他地方特产美食,都需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政府、商家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实现从地方特色到规模经济的华丽转身,让这些美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和文化传承的生动载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更多的地方美食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的光芒,满足大家的需要。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