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外接不住马拉松“泼天富贵”

道总有理 原创

2024-11-18 09:57

11月10日,这个寻常的周末,全国有十余场大大小小的马拉松比赛,而在更热闹的上个周末,2天时间,全国举办了30余场马拉松,其中便包括人称“国马”的2024北京马拉松。

今年北京马拉松,可谓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十几万人报名,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可只有3万人能中签。其他一线城市的中签率也很低,上海马拉松共计报名257854人,马拉松项目中签率为11.2%,广州马拉松吸引超过112000人跑者报名,中签率为23%。

从去年起,马拉松赛事的热潮就已经翻涌,越来越多的人踊跃参加,自此迷上了这项看似枯燥又极为考验耐力的运动,而像上海、北京、无锡、厦门、武汉、成都这些城市,更是成为马拉松赛事的“第一梯队”。不过一线城市之外,我们看到马拉松赛事在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县级市,也遍地开花。

这无疑助推了全民马拉松的运动浪潮,更是成为城市文旅的新流量密码,可小城市想要通过马拉松打造自己的城市名片并不容易,他们对马拉松的热情能持续多久也是个疑问。

马拉松继续“下沉”

马拉松在我国的发展其实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可真正受追捧也就是近几年的事。2011年,国内马拉松赛事还只有22场,到了2015年,国内举办的规模马拉松相关赛事场次增长到134场。受政策驱动,疫情前赛事数量出现了井喷,2019年,马拉松赛事高达1828场(800人规模以上)。

在经过被叫停的特殊时段后,这两年马拉松赛事暴增。根据中国田协发布的《2023中国路跑赛事蓝皮书》,全国举办路跑赛事699场。

这里的路跑赛事数量和之前的统计有所不同,从2022年开始,越野和山地项目从路跑赛事的统计中分离了,所以699场看似是下降,实则从总参赛规模看,2023年的赛事已经恢复到2019年的最高峰。今年,热潮仍在延续,北马、上马、广马等赛事一“签”难求,其他赛事则是“跑不完、根本跑不完”。

马拉松赛事为何集中在这几年暴增了呢?主要是政策放宽了,赛事迅速下沉到全国各地。以2019年为例,全年共有716场马拉松比赛(含半马),如果将参赛人数范围设定在800人以上,全年办赛的城市达到300个,而我国地级以上城市总共不过337个。

当年甚至出现了许多县城大张旗鼓地办赛,如云南大理的弥渡县、吉林白山的靖宇县、新疆的泽普县等等。

今年有过之无不及。当资深的马拉松爱好者挤在一二线城市的赛道奔驰,更多的三四线甚至不知名的小县城也开始热衷举办马拉松赛事,吸引了不少目光。

从11月份的马拉松赛事的日程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二线城市举行的马拉松赛事不算太多,反而像常州、黄冈、康定、蚌埠、临沂、顺德、滁州、湖州等地方举行的马拉松较多。据不完全统计,这一个月内,有上百场马拉松赛事。

小城市热衷于举办马拉松赛事,主要是借助马拉松来展示和塑造城市形象。东营就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在东营举办的“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是经过认证的国际田联全程马拉松金标赛事。作为一个四线小城,东营凭借“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的影响力在山东脱颖而出,知名度大大提升,马拉松也成为这个城市最显眼的一张宣传名片。

其他三四线城市也想成为下一个“东营”,因而纷纷吹起号角,打响了马拉松赛事的战争。但是,要想真正盘活马拉松这一规模越来越大的产业、并以此撬动经济效益,对小城市而言或许有些力不从心。

大小赛事,想要赚钱不容易

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和其带来的经济效益,看似让城市、赞助商和运营方实现了三方共赢,实际上大多数马拉松赛事的商业化难言成功,尤其是三四线城市,跟风入场,到头来可能既赔本还没有成功赚吆喝。

今年7月,中国田协发布了一条堪称史上最严厉的处罚公告,取消2025辽宁营口鲅鱼圈马拉松申请中国田径协会认证资格。“辽宁营口鲅鱼圈马拉松”已经举办了10届,并在跑友圈中享有一定声誉,而今年,众多参赛选手在比赛结束后既没有拿到补给,连奖牌都被告知没有,颁奖区乱作一团。

不少马拉松赛事悄悄扩大比赛规模,增加报名人数,却在物资筹备和奖牌制作等关键问题上吝啬投入,这背后透露出的正是马拉松赛事在商业化上的困窘,运营公司利润低下,服务自然跟不上。

尤其是随着马拉松赛事的逐渐下沉,这一现象越发扩大化。因为低线城市的马拉松赛事运营通常是由当地企业来做,这些运营方普遍规模较小,专业化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提升赛事水准和服务。比如当初的“夺命马拉松”—白银市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连续四届均由甘肃晟景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而该公司的员工只有20余人。

小公司、大赛事,在行业内最正常不过。2019年,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剧增,相关企业也应运而生。2019年,我国新增超2.3万家体育赛事活动策划相关企业,年注册量达到顶峰,然而,在这2.3万家新增企业中,注册资本过2000万元的屈指可数。

成本高而回报少,是这些中小运营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

据报道,许多中小马拉松赛事的成本通常在500—1000万元之间,大型马拉松赛事则在千万元以上。根据田协之前发布的马拉松年度报告,一场3万人参赛规模的A1级马拉松赛事,赞助和报名收入加起来,还不能覆盖赛事运营经费。

三四线城市举办马拉松比赛,更为艰难。因为马拉松赛事的盈利严重依赖赞助商,赞助费是马拉松赛事利润的大头,但小城市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不来大品牌,只能依靠当地企业。据业内人士称,大型赞助商对热门马拉松赛事的赞助投入能达到千万元以上,小的赞助商至少需要投入几十万元,县域级赛事出资几万块钱就能被列为赞助商。

一位跑步文创公司的负责人称,许多中小马拉松赛事,如果抛开当地政府的补贴费用,九成以上都会陷入亏损的窘境。

其实不止中小运营公司盈利难,行业领头羊的生意也不好做。被称为“马拉松第一股”的智美体育,2018年末时已累计成功运营了200余场大型城市马拉松。2019年,智美体育失去《奔跑中国》系列赛事运营权后,出现连年亏损,而今比起马拉松,这家公司似乎更沉迷于“理财”。

智美体育无力重返巅峰,很多马拉松爱好者可能反而拍手称快,毕竟这家公司的各种骚操作使其备受吐槽、骂名远扬。

品牌赞助商未必是赢家

马拉松日益火爆,品牌也由此加快了对大型赛事的争夺。

以北京举办的北京全程马拉松为例,合作伙伴现在分为:冠名赞助商、顶级合作伙伴、官方赞助商、赛事支持商以及线上赛官方合作平台等级。从往年数据来看,北马的合作品牌数量,从2010年为6个,2014年是13个,到2018年,开始超过了20个。再比如,2023年举办的上海马拉松,一共吸引了22家赞助商及合作服务商。

这些知名品牌争相赞助北马、上马、广马等一线城市的赛事,而小城市的马拉松赛事则“无人问津”,他们只能依靠当地企业慷慨解囊,但往往也只有几个。

比如山东临沂,临沂国际马拉松从2015年开赛,其赞助商通常有儒辰集团、巴比熊食品、松山温泉小镇等等,均是地方性企业。即使是一线城市青岛,举行马拉松赛事也主要找地方龙头企业冠名,比如海尔、青岛啤酒及青岛农商银行、中国移动青岛分公司等,都是马拉松赛事的老面孔。

这些地方性企业赞助当地城市的马拉松赛事,营销范围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营销效果也差强人意。

一方面,这些品牌和马拉松这类体育运动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关联性,无法像特步、安踏等品牌那样,可以直接带动产品的销量;另一方面,中小型马拉松赛事对资深跑者的吸引力较小,它们更多的是吸引当地及周边的人参与,因而地方性企业很难靠马拉松赛事加大知名度。

所以说相比起一线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热闹,下沉的马拉松更像是低线城市的自娱自乐,当然,这对当地的跑步爱好者来讲无疑是一件喜事。

不过,特步、安踏等运动品牌在这场马拉松热潮中也不可能一直坐享其成,它们所能吃到的赛事红利会越来越小。以特步为例,特步押注跑步业务,十几年来,累计赞助马拉松赛事和活动超过1000场,是目前中国赞助马拉松赛事最多的运动品牌。受益于马拉松赛事,众多马拉松爱好者对特步的品牌忠诚度非常高,这也换回了特步近些年显著的营收增长。

如今鞋履业务依然是特步国际的营收主力,可去年占比及增幅有所下滑。2023年,其鞋履收入同比增长5.3%至81.72亿元,低于集团总收入的增幅,而2022年鞋履收入增幅达30.9%,远超集团总收入的增幅。与此同时,鞋履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也从2022年的60%降至57%。

相比其他运动品牌,特步的问题在于太过依赖跑鞋业务,这也决定了其离不开马拉松赛事。

作为一项体育赛事,马拉松的走红对于体育产业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只是,在这一热度之下,原本掩藏在行业内的问题可能会随着举办城市的增多而扩大。一场精彩的赛事,可能会让一个城市大放异彩,一场糟糕的赛事,更可能会毁掉一个城市精心塑造的形象。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