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流量也是拼了!银行业跨界短剧赛道上演“霸总”新玩法
当霸道甜宠剧遇到重生总裁,其在商业帝国的崛起之路上,不断积累着金融知识;当穿越古偶剧遇到曾在现代办理信用卡的男主,其在古代推行信用产品受到古人的大力追捧......
脑洞大开的“土味”短剧与传统晦涩难懂的金融知识相连接,充满戏剧性的剧情让不少用户直呼“上头”。
柒财经注意到,流量为王的时代下,短剧成为各平台争相追逐的新赛场,从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无一不进军短剧领域。在这片蓝海之下,银行业也纷纷下场,投放自己的“爽剧”。
01 银行业解锁短剧赛道
古市街头,一男子叫卖“如何花完100两之后,还能再赚回20两?”台下民众纷纷不解:银钱散去之后,又岂能复得?
且看那男子神态自若,给出对策:借100两,就可返回20两——只需办理一张信用卡。这种卡片,消费可享折扣,“省到就是赚到”。
这是民生银行信用卡推出的系列短剧《千金策》的片段。该剧将现代金融知识融入穿越、反转、智斗的古代生活中,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家展示其信用卡的功能。
除民生银行外,平安银行也推出多部短剧,包括《重生之我在霸总短剧里当管家》《逆袭重回首富之巅》以及《糟糕!穿越到2023了!》等。
其中,《逆袭重回首富之巅》上演的是现代商战复仇题材,其中结合了当下热门话题AI技术,同时也向观众们普及了信用卡的相关知识。
截至发稿,抖音平台上,《逆袭重回首富之巅》更新至25集,总播放量达3251.7万,第一集视频点赞量超12万;而民生银行《千金策》则更新至11集,播放量也高达93.8万。
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信银行也下场自制短剧《财富魔法之拿铁计划》,并以穿越到香港回归之年1997年、与公司元老级领导当同事为背景,以独白的形式讲述如何发现领导发家致富的秘诀。
“攒钱”“投资自己”“做好财富规划”是这部剧的内核,同时也巧妙地将中信银行推出的“拿铁计划”寓于其中,即年轻人每天省下一杯“拿铁钱”,积少成多,进而打开财富的大门。
除股份制大行外,抖音账户中自称是“一家专门为小店服务的”的网商银行,发布“小店生意经”#画100家小店#等短视频、短剧专栏,聚焦对小微企业的帮扶与支持。
截至目前,网商银行“小店生意经”的总播放量达3.5亿,剧集更新至311集,单个剧集最高点赞量超72万,妥妥的收视“爆款”。
同样聚焦企业的,还有泰隆银行,其推出“我和我的家乡”系列短视频,以当地创业故事、特色民宿等为切入点,从而宣传当地优质农产品,带动乡村振兴。
此外,山西运城农商行还推出了《办公室日常系列》,内容涉及银行人工作日常和反诈宣传......
总而言之,上述银行下场制作短视频,一方面使用户“无痛”学习,巧妙地打了广告,另一方面似乎也充实了传统穿越、豪门微短剧内容上的单一,解锁了金融知识“新套路”。
02 流量背后的业务需求
“糟糕,金融知识以短剧的方式进入了脑子里!”有网友在某银行制作的短剧中这样调侃道。
眼下,金融机构一改传统以往的严肃形象,正在通过“爽文短剧”等的形式来进行产品营销或投资者教育,这与其自身主动迎接新事物、积极求变不无关系。
一方面,“得年轻者得未来”成银行业共识。据QuestMobile数据,截至今年2月,19-35岁网民规模超4.06亿,而这些“泛年轻人”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其主要特点是线上使用行为更深,消费能力更高。
另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74亿人,网民使用率高达98.3%。
照此来看,银行制作短剧博得是广阔的线上网民市场,是主动迎接新媒体时代的结果,而另一方面,在今年业绩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银行需要调整自身业务,这也亟须通过新流量渠道,活跃老用户,吸引新用户。
好比前述的民生银行,今年上半年,其营收、净利双下滑,即分别同比减少6.17%、5.48%至671.27亿元及224.74亿元。
那么,就其短剧中着重强调的信用卡业务方面,截至2024年6月末,该行信用卡透支余额4749.6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30.07亿元。
虽然用户使用信用卡的额度有所下滑,但其坏账率却有所增加。同期,民生银行信用卡不良贷款153.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57亿元;不良贷款率达3.24%,较2023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
中信银行在今年上半年打造“拿铁计划”理财定投产品,拟在在帮助年轻客户有效积累财富。截至上半年末,该行年轻客群达3209.32万户。
不得不提的是,中信银行上半年业绩也不太理想,虽营收同比微增2.68%至1090.19亿元,但对应归母净利润则同比减少1.6%至354.9亿元。
在财报中,“关于非息收入”减少板块上,中信银行提到,上半年,其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40.84亿元,同比减少24.36%,而这主要是理财业务收入下降。
换言之,通过短剧等引人入胜的形式,既开拓了营销新渠道,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银行业用户黏性,进而利于多方位缓解业绩压力。
不过,真正地要将内容流量转化为切实的用户,还需要银行产品自身“够硬”。毕竟,花哨的引流只不过抓住用户一时的眼球,产品和服务后续的创新和优化才是留住用户的根本。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提醒,微短剧可以植入银行等金融机构想要宣传的内容,在形式上比简单的广告完播率更高,但要注意合规问题。“演绎可以夸张,但涉及金融知识时一定要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