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专家学者齐聚郑州 探索黄帝时代纵论仰韶文化
10月19日,由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主办的“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研讨会暨2024年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年会在郑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多家国内文博单位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共襄盛会,深入探讨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挖掘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的内涵和价值
“黄帝时代”在中华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是中华民族基业奠基的时代、是从混沌走向文明的时代,但由于时间太过久远,黄帝时代究竟在什么时候?还存在多种说法。
在中国精彩纷呈的考古学文化中,“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文化,是中华文明初步形成的时期,对中国历史进程与中华文化的形成影响深远,仰韶文化是什么人创造的文化、代表人物是谁?人们也还未理出头绪。
“黄帝时代与仰韶时代都呈现出文明形成阶段的共同特性,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这些年来,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阎铁成介绍,这次会议请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就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展开研讨,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的讨论命题,初衷是抛砖引玉,推进这一问题的讨论,挖掘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追“本”溯“源”。
与会专家学者多角度参与研讨
在年会学术报告环节,与会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展开研讨仰韶文化与黄帝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认为,嵩山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策源地,其核心是“中”及“中和”,“中”与“中和”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5000年不断裂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5个突出特征的核心思想;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郭大顺以彩陶与鼎豆壶、玉龙等考古资料和研究成果为主,与文献有机结合,复原五帝时代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对仰韶文化的社会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自仰韶文化中期庙底沟期开始,社会出现了显着的变化;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曹兵武以《何以中原》为题,论述了华夏文明的摇篮及其地理与人文特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韩建业从炎帝、黄帝部落迁移路线对炎黄传说与仰韶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仰韶文化基本对应炎黄时代;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由泉屋博古馆铜鼓图像论述《帝系姓》中的上古史和黄帝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论证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蛙纹、青铜器“天黾”族徽为黄帝族图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新斌对黄帝文献记载进行综合考察并分析其启示;山西大学教授高大伦根据考古发现宏观比较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魏兴涛对铸鼎塬周边仰韶文化遗址群的聚落和社会进行分析,认为以“铸鼎塬古国”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文明成就与黄帝文化关系密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乃诚认为先秦文献记述的黄帝时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双槐树古国时期。
与会专家围绕仰韶文化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仰韶文化和黄帝时代,学者间相互分享交流,探讨切磋,对于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悉,10月20日,与会专家将分别对郑州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郑州商都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发掘现场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进行现场考察。
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