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昂首---《漂移的镜像》之我见

青年看点 原创

2024-10-06 14:23

~V ~楚水

一棵流血的树

太阳 其实就在旁边

无法安慰的忧伤

亘古旷然

女娲补天的时候

散下的天石

陨石坠落

地壳深凹

骨残的双臂

仍然艰难

伸向太阳

托起绿色的渴望

渴望水 所以

不惧雷与风暴

一棵流血的树

失去了年轮

仍然 昂首地球之上

刚才画了一幅画,写了一首诗。题诗于画,却犯了困难。因为新诗的书法书写与表达,一直是困扰中国诗人与书法家的百慕大三角区域。究竟是像过去古人那样从右往竖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呢?还是像现代诗从左向右横,再分行写,秋风古道题诗廋,落日平原纵马豪呢?竖写难以表达新诗的节奏与意境,朗读起来也不像古诗那么朗朗上口。横写又孤云野鹤,涂鸦画面,又很难与画融为一体,如野狐参禅。

比如这棵孤零零的旷野孤单的枯树,有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某种追求。但是如果借用先贤的诗词,题款于画,那么究竟是自己想表达古人的心境呢?是画正好契合古人呢?免有失偏颇,更没畅快淋漓表达自己内心体验的某种真实。

记得陆游《咏梅·卜算子》: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伟人《卜算子 ·咏梅》却反其道而行: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如诗人雪莱:冬天来了/春天还远吗?一种大无畏的乐观精神,让人叹为观止。

于是老楚也想一改马致远枯藤老树断肠人的凄凉,写下一棵失去了年轮,痛在流血的枯树,仍在昂首的精神。同时公然而悖逆书法书写之大忌,以现代新诗的排版方式,横写嵌入于画面,虽然有点生硬,甚至格格不入,却分明是一种心情与心境的确切表达。

今天下午准备参加作者面对面《漂移的镜像》诗人周瑟瑟第291期诗歌座谈会。瑟瑟同志如若前几天见到旅澳作家韦敏,这些年来的不懈坚持。也是可以称之为大先生了。诗人学者化,就是陆游先生所说诗在功夫外。那么什么是功夫外呢?有记得瑟瑟兄多么醉心笔墨,字却若弘一法师柔若无骨,足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坦而言之瑟瑟兄心如止水,隔岸观火,当之无愧的是我遇见的最善良的诗人。没有湘人之若谭嗣同、杨度,那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如果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壮怀激烈,是一种渐入佛境,恍若弘一法师的诗人,让人敬佩。

瑟瑟兄荷花如歌,出自淤泥而不染,拙讷天真又返朴归,洗尽铅华,大有画家崔子范之韵味,为境由心造的画家。周瑟瑟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学生诗坛真正意义上进入中国诗坛为数不多的代表性诗人,至今活跃于诗坛,写诗已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习惯。

中国新诗百年,远远没有像唐诗宋词元曲,寻找到自己的形式,形成自己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表现为语言表达方式的传统,与书写特别是书法书写方式的传统。新诗的书法书写又包括题新诗于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困惑与难题。

关于新诗的书写,广东诗人高世现曾经邀请部分书法家书写其长诗《画魂》,老楚同志亦曾撰文《一座山的高度,就是一个字的高度》予以积极响应。可惜的是浅尝辄止,就半途而废,折戟沉沙,没有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下去,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书中有印,印以映书,诗书画印----一直是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文化传统。百年中国新诗,却不经意地隔断了这种水乳交融的联系,不能说不是一种失落与悲哀。

周瑟瑟诗书画俱佳,特别是中国新诗的传播与推广上,亦如湘人曾文正公屡败屡战,毫不畏惧。在诗歌萎靡的境况下,业已坚持290期,实乃非常人而能为之。这种诗歌理想与追求,绝对不忘初心,让人发自内心的钦佩。

还未读到《漂移的镜像》,不敢妄言何为镜像,又如何漂移?果喻之为新诗与书画呢?漂移中而渐行渐远呢?是经过大风大浪,暴风骤雨后,重新漂移至一美丽的桃花岛上呢?无选择,唯有逆水行舟。力拔泰山兮气盖世,相信诗人周瑟瑟有这种使命与担心,在继续新诗的传播与推广同时,加入书法绘画与新诗融合的某种追求,另辟蹊径,成为中国新诗寻找自己形式,形成传统的一种特立独行的尝试,而载入史册。

记得鲁迅先生谈柔石:

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简洁的答道:只要学起来!

---诗人周瑟瑟不是柔石,既会使刀,又会耍棍,诗书画俱佳,只是不经意忘记了原本一体的书画与新诗的再融为一体。与周瑟瑟而言,不像柔石使刀变为耍棍的重新学起,而是只要做起来,一如既往,如若流血而失去年轮的树,仍然昂首。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