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时代中的王志纲和他的时代
文字来源:余世存先生“总裁读书会“栏目荐《格局》讲稿
作者:余世存(中国学者、作家、诗人)
人生的本质是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你的“认知”不够,“格局”不大,就会陷在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泥泞之中,当你以为时代的“灰”落在你头上是一座山的时候,别的人可能看到了跟“灰”落下来同时发生的还有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风向”、形成的“风口”,有的人就因此成了“风口上的猪”。
——余世存
同学们好!大家好,我为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这本书的书名叫《格局》,作者是王志纲先生,我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呢?
这本书经过了“总裁读书会”栏目的挑选,我们可以理解为:总裁及企业家们在当下可以分享的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格局”,就像目前大家对全球化的经济环境都能有这样或那样的议论,但是议论到最后,都是说:“现在的大环境怎么样?”所以我认为《格局》它暗合了这么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话题。
我跟王志纲先生是“能对话”的
这本书也跟我个人有点关联,刚才见过了王志纲先生,这是我第一次见王先生,可能很多人会很奇怪,王志纲先生和他的书跟我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怎么会有关联?
王志纲先生是中国“改开时代”、“市场时代”的弄潮儿,而我是一个宅在家里,坐在家里的“作家”;一个是时代的成功人士,一个是时代的“宅男”,两个人的生活可以说“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有关联呢?
一方面隔行如隔山,一方面素昧平生。但是,如果我说出不止一两个理由,就能清楚:为什么我和王先生是能对话的?
王先生大半生都在参与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而我一直是以一个“穷酸书生”的状态在旁观社会的发展,我们以不同的方式都在“参战”这个社会的发展,如果从“格局”的视角来找我和王先生的关联,那可就非常之多。
昨天在路上,“总裁读书会”的刘世英先生还提醒我说:“当年你可是编过‘战略管理’杂志的,而王先生他论述过战略,也论述过管理”,这点上我们是有共同语言的。再比如说,王志纲先生以从事战略管理咨询闻名,其实我也曾有过战略咨询的能力和“愿心”,年轻的时候以“诸葛亮”自居,那个时候我们不叫“诸葛亮”,叫“诸葛孔明”,内心对这种做策划、谋划、高参、智囊,是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爱好的,我年轻的时候也是以这种“洞察先机”而自诩。
对“时代的把握”来讲,我觉得王先生要比我“幸运”,他发挥了所长,而我只能是一个坐在家里的“作家”,但是从对时代社会的把握上来说,我的成绩我觉得丝毫不亚于王志纲先生,我知道王志纲先生对于碧桂园,对于贵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区域都有非常成功的策划与推动,我自己对时代也做过精准的把握,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
我出过近二十本书,很多书都实现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预测。
2005年出版的《非常道》,它是一种新的汉语交流文体,开启了08年的微博、饭否等平台“微博体”或“段子体”交流的先河,成为了当代华人社会和网络平台交流的一种共识,有的人还一度把我称做“中国微博的先驱者”;2015年出版《家世》的时候,家风、家教热就迅速“蔓延”至全社会,可以说“唤醒”了当代社会家风、家教重视度的热潮;2016年出版谈“二十四节气”的《时间之书》,送印刷厂出版的那天,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举这几本书的例子是说明:我的书,虽然是一个“书生”的书,但他对这个社会的先机是有洞察的,也踩准和把握住社会发展的“脉搏”,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我跟王先生算得上是“同行”。
我们都知道,网络时代讲究“万物互联”,我跟王先生也有不少共同点可以进行链接。比如说,他一直自认为是“知识分子”,这在我读来就感到特别的亲切,因为我作为一个读书人,当然是天然的知识分子,而看到王志纲先生这么多年“埋身”于市场时代,从事战略管理咨询工作,也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这点就觉得特别的亲切,可以说我们是“同类人”。
还有王先生人生经历当中有一件小事被我注意到了——“他14岁读到郭沫若先生,郭先生是他的启蒙者之一”,而我也是在十来岁的时候,知道郭沫若先生的大名而对家乡以外的世界有所向往,在这点上我跟王志纲先生有共通的地方;当然还有一个小小的“套近乎”的点——今天王先生的公子,王大骐也在场,很多年前,在不认识王先生之前就已经认识他的公子王大骐,他当时出了一本书《财富的孩子》,一个朋友给我推荐说:“这个小伙子可以聊一聊,你应该跟他谈一谈‘财富’的话题”,这才有机会读过王公子的书并和他基于此问题进行过探讨。
所以,基于这么多理由,我是有“资格”来推荐这本《格局》的。
王志纲和他的时代
从王先生这本书来说,封面上有一句话—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一看到这句话我就乐了,虽然这句话让我有点“不太舒服” ,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句话跟我最近几年研究的“大时间”,“中国时间系列”是有关联的,我也相信不少人在这些年,全球化退潮及“黑天鹅”、“灰犀牛”频发的时代,也认识到了“在我们个体生命时间之上,存在更大的时间起决定性作用,如果一个人认识不到大的时间体系,那么他个人的时间安排和生命安顿可能就只是一时一地的,迟早都会遇到挑战,甚至会被颠覆,所以说具备“格局”和大的参照系相当重要”,在我看来这也是王志纲先生的《格局》在当下出版的意义之一。
我们当下的问题,按照王志纲先生的说法:其一,“中国经济转型,从高速增长的上半场,切换到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下半场,旧的‘玩法’被颠覆,新的秩序尚未完全建立”;其二,“内卷和躺平虽蔚然成风,病毒式的渗透到各年龄段和各阶层,但是时代发展的红利尚未完全消失,新技术革命给年轻一代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个人的努力不会白费,不要把‘愤怒’当内卷给消解掉”,这两点是完全赞同的。
2024年“第十一届智纲智库大会”现场
读《格局》这本书有很多感受,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很多人在悲观、消极、观望的时候,王志纲先生提供了一种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用他的话说“跟上半场相比,那个时代人们只能‘依附’于某一个平台,一辈子围绕‘一个点’来打转,但是今天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能拥有更充分的自由、更多的选择权和更为精彩的‘玩法’”,王志纲先生还提到“当下复杂的现象再多,本质依然没有发生改变,个体的奋斗仍然值得被看见和肯定,只要你不打倒自己,就没有人能够打倒你;只要你不放弃,你就不会永远无路可走”。
所以,个人觉得这本书,对于读者是有非常实用的东西,那就是个人的选择和努力,而不是像流行的那样— —“在一个夏天,跟风般的‘猫冬’,就像我们现在流行的‘打掼蛋’一样”,我知道我和我的很多朋友一样对‘打掼蛋’是有意见的,但是在这个时代,在当下好像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一种‘猫冬’状态的选择。
我读《格局》这本书还非常感动的是——王志纲先生给读者还分享了个人的人生经验,这本书既是他个人的“自传”,又有一个时代发展的变迁史。
书的结构比较简单,总共有四大章的内容,“第一章:我的格局修炼之路”,王先生在这一章讲了他自己的人生道路,从贵州一个“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到外面的世界学习工作,这中间当然会有自卑、自负的表现,这一章也提取了几组关键词:“闭塞与开放”、“自尊与自强”、“苦难与幸福”、“小账与大账”、“事业与职业”及“机会与诱惑”,我觉得很重要也非常的贴切,这些关键词值得读者们当作“一面面镜子”来照照自己,看看自己停留在哪个“关键词”里面。
第一章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里面有这么一段话:“我所见过的巨富们,包括他们的孩子极少有人感到幸福,有的人钱赚得越多越痛苦,每天半夜醒来都在想如何超越别人?如何赚得更多?最后结果全军覆没”,这点和王先生的公子王大骐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我对这句话有印象?因为当年我读《财富的孩子》时也是这种印象,我当年到现在都认为这种说法有点“矫情”,在我和很多平民大众们看来,有钱人有啥痛苦的?他们如果还纠结、痛苦,就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深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就说明我们这个社会,阶层与职业之间的对立和分歧到了有点不太相互理解的地步。
当然,我也注意到王先生在书中也引用了鲁迅的“人类悲欢并不相通”这样的话,王志纲先生属于从我们中间“飞升上去”的那个人,他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得益于“格局”,书中举了不少的例子,有身边曾经同窗的同学,也有曾经一起共事的同事,我相信这些例子会对读者有所触动,让人意识到一个人“格局”的重要性。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是:“观局”“成事”和“修心”,这三章可圈可点的地方也非常多,比如说第二章的“观局”,既是对中国文化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的总结,又是对我们当下中国的全局、区域经济以及个人发展的分析,读到这章想到当年我在编“战略与管理”杂志的时候曾经也对中国现代化转型阶段的发展及中国是走全国统一市场模式,还是走区域都市圈的发展路径做过探讨,我觉得读《格局》的读者也可以重点关注第二章。
当然,第二章也可以还有很多可以补充进来的思考角度,比如说:“时间周期”理论,我关于“时间”的研究成果以及民间谈到的从今年龙年开始的“离火运”20年时间诸如种种,都可以作为一个切入视角和思考角度,以此来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时空观”。
换句话说,今天的读者,当下的国民个体,应该具有传中所说的“天眼”“法眼”“慧眼”,应该具有大时间、长周期、全局观这样一个“概念”来决定并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像王志纲先生在书提到的一样“回到五年前,在教育双减未见踪影,汽车革命萌芽出现的时候,如果遇到新东方俞敏洪和一个智能驾驶企业的邀请,你会选择哪一个?如果回到十五年前,在传统纸媒与互联网并驾齐驱的时代,面对一个知名纸媒的职位和某个新型互联网企业的职位,你会选择哪一个?”这句话值得我们所有人反复咀嚼并思考,现在回过头看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都知道那个时代确实赋予了每个体以无限的机会和自由,但是我们中间,包括我自己,很多人都没抓住,所以我觉得王先生这本书特别值得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在当下这个时代社会,这个“大格局”中的个人发展和选择。
“格局”的意义非常重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生的本质是在为自己的认知买单”,你的“认知”不够,“格局”不大,就会陷在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泥泞之中,当你以为时代的“灰”落在你头上是一座山的时候,别的人可能看到了跟“灰”落下来同时发生的还有空气流动起来形成的“风向”、形成的“风口”,有的人就因此成了“风口上的猪”。
当然,作为一个大时代留下来的少有的成功人士,王志纲先生在“第三章:成事”中还谈到能“成事”的不少要素,比如说,要读书、读人、读社会;还比如说,要学会进行“情绪管理”,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等等。这些经验教育,比我们从经典中读到的更有说服力。
“第四章:修心”部分亦是如此,它似乎跟传统中国人说的“正心诚意”是差不多的,但是由于书中有不少案例,有许多对于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总结,这样来谈“修心”就显得更饱满、立体和有意义。让我想到,在写《打开金刚经的世界》这本书的时候,我和释迦摩尼老师一样只是从理论,从生活的经验角度来谈应该修心,谈“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王志纲先生谈“修心”可以说是有活生生的案例来做支撑的,所以《格局》这本书非常有说服力。
总之,我用一句话来概括,王志纲先生《格局》这本书是他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说明一个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格局,才能在时代社会的潮起潮落中立足,才能成为人生大赢家,用一句俗话说就是“笑到最后的人笑得最好”。
推荐王志纲先生这本《格局》还有一个理由,我个人读书有个习惯,喜欢折页,读这本书费了我四五个小时,可以说折页第一次有这么多,几乎每页我都想“折一下”,当然,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个方便,在每一页中间,对于重要或者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部分都做了颜色和划线处理,还有在每一章的结束又做了“金句摘要”,这些都极大的方便了读者,当然,尽管如此我还是边读边折页,我可以说折了非常多的页码。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格局》这本书我都是愿意向人推荐的,但是在我个人看来,如果高度提炼、高度概括、高度浓缩的话,这本书是对中国文化“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等这样一个“核心概念”的注解,用我们当代人的一些说法,这本书的书名如果叫《格局》的话,副标题就可以叫”王志纲和他的时代“或者是时代中的王志纲和他的时代,我觉得有这么一个副标题会更妥帖一些,通过王志纲先生和他观察的时代、参与的时代、理解到的时代,他注解了中国文化所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注解了一个人“正心诚意、修齐治平天下”的可能性,这种中国的文化,其实就是“格局”,就是书中所说的“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格局》的“bug”
那么这里我就要来谈一下这本书或者“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这句话让我不太“舒服”的一面。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这句话有点像宋代中国人谈到的“存天理、灭人欲”,有点像当年流行歌曲说的“你的名字比我的生命更重要”,所以《格局》尽管论证得很充分,很有理,但他也遗漏了很多东西。
我在这本书中发现:“王先生在讨论自我成长经历的时候,尽管他也有很多细节的回忆,但那些细节多半是“俯视”的,是回看的,超越的,它是“内型化”的,也就是说受时空限制,没能最大化的还原当时的情景,更多的是以现在一个成功者、导师者的心态在尽可能的拼贴还原,摆脱了那种挣扎、矛盾的自己”。
书中提到的一个细节:“家乡的父老乡亲去广州找他,那时候还是个‘穷记者’,囊中羞涩,不好招待别人”,这种细节非常的真实,但是他是以一个当下人的姿态去叙述那个时候的自己。再比如:“他开着一辆夏利车一家六口人去接老板客户,那种狼狈的状态”也只是简单的写了出来,但是我认为还是还原得不够,这是我读《格局》觉得这本书遗漏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写这本《格局》的时候,作者摆脱了那个狼狈的、挣扎的、奋斗阶段中的自我,他讲述的是“故事”,而不是“人性惊心动魄”的瞬间。
读《格局》这本书,强烈的感受到,这本书是一个声调高亢激昂的“演讲”,但是在会场见到了王先生他又是一个很儒雅的人,他跟我读这本书看到的观感又有所差异,他在这本书中尽管时不时的拿自己的经历做例子,但是“遗漏”了他人生真实的瞬间,比如说,关于犹豫、反省、矛盾、纠结、诱惑,所以我们读这本书会看到像一个“伟光正”的导师在传道,我们相信他是说出了真理,但我们未必相信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就是真理,这是一个区别,也是我读这本书的另一种感受。
当然,限于时间的关系,在这就不对王志纲先生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犹豫、反省、矛盾、纠结、诱惑做过多的展开,其实这本书里还有些许的瑕疵和“漏洞”,比如说,一方面说新时代的下半场有“四新”(新基建、新能源、新制造、新消费)以内的机会,否定了内卷和躺平,另外一方面又说上半场流行下海,现在年轻人一股脑的往上岸和考公里面挤,对于这种现象的描述,相当于承认“下海”时代的机会大于“上岸”时代的机会;还比如说,他一方面说自己是“知识分子”,但是在书中对我们“三四十年代”的知识界可以说是只字不提,或者说“忽略”了。
当然,我更看重《格局》这本书流漏的“乡愿气”,我说过这本书在注解中国文化观念的合理性方面,是“天地人和”之类的说辞和“正心诚意”一类的教导,但是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正当性”,不应该仅是由这些“说教”来获得的,包括华人世界的文明,华人在内的文明世界,要承认中国文化的“正当性”,需要激活中国文化之中那些具有现代文明“最共情”的那一部分,个体存在还有没有价值?,“小道理”是否也有尊严?也有不可让渡权力的道理?事实上中国文化就不缺乏对于个体权力的维护,对个体尊严的捍卫,中国文化一直倡导“生生之谓大德”,孟子就讲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还有最近巴黎奥运会开幕的“热闹”,我们争议的同样是“个体权力”的边界。
读《格局》的过程中也注意到,能感觉到其实王先生也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人,这么一个“个性”极强的人,要在“格局”面前“低头”,而不是像古人说的那样“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居其一焉”,本来可以像我们过去的“曲圣”伟大的关汉卿言说的那样:“我就是一个蒸不烂,煮不熟、锤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算是王先生的一个“局限”,也是写作本书时的一个大“bug”,一个“漏洞”。
这本书也“遗漏”了很多东西,遗漏了那些在大时代面前,在时代的大潮面前为争取中国历史发展进步而做出过牺牲,做出过贡献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里面肯定会被“打捞”出来作为我们时代最可爱的人而被永久的纪念,而对我们现代社会最宝贵的“个体本位”,我觉得是每个现代人都应该去捍卫的价值,用半个世纪前中国诗人北岛的话来说“我不相信天是蓝的,我不相信雷的回声,我不相信梦是假的,我不相信死无报应”;还用王先生非常熟悉的马克思的话来说“不惧神威,不畏闪电,也不怕天空的惊雷”;还用青年毛泽东的诗来说“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这就是我最后要给大家汇报分享的,我觉得这本书给予我们的一个启示。当然,我这么说可能是极大挑剔,我不算是对王志纲先生《格局》这本书的一种苛求,我相信,我提供的这条线索跟王志纲先生的书名之间有足够的“张力”可以供读者思考的,谢谢大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