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韧性”——移互时代深度报道如何破局图新?

中原网 原创

2024-09-30 17:24

如何在变局中守正创新?怎样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保持深度报道的生命力与影响力?

9月28日,时值正观新闻上线4周年、《独家责任》栏目创办20周年之际,郑州报业集团联合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邀请知名新闻院校、中央媒体、重点区域新型主流媒体代表30余位嘉宾齐聚郑州,围绕“挑战与韧性:移动互联时代的深度报道”话题,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深度报道的特点和价值进行深入交流,探寻促进深度报道的融合发展与破局图新的路径。

这是一次观点的交流,一次理念的碰撞,是一场新闻业界与学界之间敞开心扉、理解契合的双向奔赴。

一个新闻名专栏的20年

大地流金,万物呼晴。9月28日上午9时,“挑战与韧性:移动互联时代的深度报道”交流活动正式启幕。

“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在当下,做好深度报道,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也必须要拥有的韧性。”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郑州日报社社长卢士海在致辞中表示,非常感谢在媒体融合战略实施十周年之际,各位学界、业界的大咖来到郑州,共话深度报道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一同见证河南新闻名专栏《独家责任》成立20周年。

郑州报业集团党委书记、郑州日报社社长 卢士海

卢士海说:“在当下想要做好深度报道,我们正普遍面临着‘影响力在下降’‘公信力受到影响’‘投入有所减少’这三重挑战。虽然挑战就在眼前、在当下,如高山沟壑,但我们需要一些韧性,也必须拥有一些韧性,去扛起来,跨过去,我们需要改变。在信息乱云飞渡的时代,读者对真实信息的需求更加迫切。专业的深度报道团队既能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可信赖的内容,也为自身赢得生存空间。深度报道的专业性和公信力,依然是传媒立足的重要根基。”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正观新闻特聘荣誉CEO张志安评价称,在过去20年间,《独家责任》能持之以恒地坚持做深度报道,不放弃舆论监督,始终以调查的坚韧、理性的思辨、建设性的立场来发表深度报道,这种实践在媒体中已不多见。

“我也始终在思考着《独家责任》栏目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张志安指出,在现今环境下,热点新闻报道、随机新闻行动、解困式新闻等或许能为媒体深度报道提供新的可能。“期待《独家责任》栏目可以在下一个20年的坚定步伐中走出新路。”

移动互联时代的变局与挑战

深度报道作为新闻品类中的“重武器”和“杀手锏”,有别于常规的新闻,是一家媒体专业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历来备受业界和学界重视。

在郑州晚报副总编辑、正观新闻总编辑李韬的主持下,与会嘉宾轮番登台展开主旨演讲,探讨当前深度报道领域的新动态、新挑战、新路径、新方向。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何处去?”交流会伊始,中国青年报党委常委、副总编辑、第14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吴湘韩,从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出发,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人民日报的诞生与发展为例,以《深度报道40年回顾与展望》为题进行主旨演讲。

中国青年报党委常委、副总编辑、第14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吴湘韩

围绕韧性发展时期的深度报道,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调查室主任、第17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王文志,就如何更好、更扎实开展深度报道作了主旨分享:《深挖几锹  把监督报道做得更扎实》。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编委、调查室主任、第17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 王文志

王文志说:“调查报道是媒体的护城河,对于加强传统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

张志安在题为《深度报道与舆论监督:变局与坚守》的主旨演讲中指出,面对传播语境的变革,“解困式”深度报道值得尝试,在报道中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同时他提出了一些适配不同定位媒体的发展思路以及如何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方法:“少数央媒主要聚焦基层问题和违规之举,市场化媒体聚焦本地或异地的治理困境和发展之忧,自媒体关注人的情感结构和时代之困。此外,在深度报道的过程中,把微视频、短视频、调查短片、直播式跟踪等多种视觉形态强化起来;以‘平台矩阵适配投放+客户端完整专题+社交媒体专业推介’为手段进行传播推广。”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正观新闻特聘荣誉CEO 张志安

以实际传播发展经验为例,澎湃新闻副总编辑黄芳结合多年深度报道从业经验,作了以《潮水的方向——新语境下深度报道的危机、适应与探路》为题的分享。

“热搜和热榜的议题热点在不停地转化,浅层的情绪在迅速扩散,但我们仍然深刻地感受到,深度内容的供给是非常不足的,更深度地调查、一锤定音式地报道、直击人心的文字,也仍然是不足的。”

黄芳认为,这恰恰就是机构媒体当下仍旧坚持做深度报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我们应该回到新闻本身,回到现场本身,挖掘更独家的题材,做更扎实的报道和更极致的叙事,重新构建机构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她表示,“这同样是今天我们坐在这里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澎湃新闻副总编辑 黄芳

系列主题发言精彩纷呈,观点碰撞激荡,多位嘉宾分享自己对移动互联时代深度报道业态变化的见解,就深度报道现状及问题做出了深入分析,探讨深度报道在移互时代破局的途径。

圆桌共话:破局图新

此次交流活动在一片热烈的氛围中走向圆桌对话环节。

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勇,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黄建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辰瑶,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董媛媛,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系主任龚彦方,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陈显玲,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教授陈晓伟,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李晓云为代表的新闻学界嘉宾;以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总编室主任金明大,《中国新闻周刊》主笔刘向南,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崔燃,南方周末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钱昊平,红星新闻国内新闻主编蓝婧,新京报深度报道部副主编王煜,上游新闻调查新闻部主任郎清湘,长江日报特稿部负责人朱建华,华商报·大风新闻首席记者张鹏康等为代表的新闻业界嘉宾和深度报道一线新闻记者,围绕“深度报道的变局与挑战”“深度报道的破局与创新”“深度报道的实践与案例”为主题进行交流。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方雪琴、新黄河·济南时报总编辑赵治国、正观新闻特稿中心主任石闯分别担任主持人。

刘勇提出,技术的变迁带来的不仅有新闻文体层面与新闻形态的变化,更对业界与学界的新闻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变革。

黄建友认为,深度报道的篇幅与互联网浪潮下受众“短、平、快”的信息接收逻辑、传统的文字呈现为主和今天视频化的传播方式,以及深度报道展示出的问题复杂性与受众标签化的信息接收习惯之间的冲突,是当下深度报道发展面临最主要的矛盾。

立足于移互时代的社会公共关注度与新闻匹配机制,王辰瑶分享了“Z世代”青年作为新闻传播受众的重要群体,其受众领域的传播特点与未来趋势,以及媒体对此进行的策略调整与传播实践。

随着落日的余晖洒下,当天下午6时,此次学界与业界交流会落下帷幕。

新闻业界与学界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此次交流对话不仅能够促进报道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也将为“移互时代深度报道如何破局图新”这一议题,贡献一些智慧与力量。期待媒体在移互时代同舟共济,携手并行,推出更多优质的深度报道。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