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盈利“过山车”到发力AI,美年健康的困境与破局

互联网江湖 原创

2024-09-10 14:10

文:互联网江湖 作者:刘致呈

最近,“体检第一股”美年健康交出了2024年半年报“成绩单”。

表现咋样呢?意料之中的难看。

营收42.05亿元,同比下降5.53%;归母净利润为-2.16亿元,同比下滑4228.59%。

之所以有所预料,主要是因为今年一季度的成绩摆在那。今年一季度,美年健康营收18.01亿元,同比下降14.91%,净利润为-2.87亿元,同比下滑66.67%。

不过不管怎样,或许是受此影响,在半年报公布后的第二天,美年健康的股价就一度创下了近9年来的新低,为3.25元/股。

截止到9月9日收盘,也仅回升至3.48元,较历史高点的22.3元/股,相差6倍有余。

这也不禁令人疑惑:去年才刚刚突破了百亿营收的美年健康,怎么就突然变了脸呢?美年健康的“病因”到底是什么?

高商誉、高质押的“陈年顽疾”

对于今年上半年收入的下滑,美年健康将其归因为,“主要系去年一季度同期因外部环境影响营业收入基数较高,各个企业年度会议比过去两年明显增加,节假日期间出游人次明显提升,影响已签单客户延迟到检……”。

老实说,这些个理由乍一看有点离谱,但实际上却直观地道出了,美年健康商业模式脆弱性和不确定性的一面,同时还有体检这门生意非刚需性的尴尬。

毕竟直到现在,国内的体检意识也没有完全地培养起来。很多人体检,要么是企业组织,要么是督促家里老人,又或是当身体出现些许症状后,才会去积极体检。其他时候,个人体检的动力并不算强。

这也难怪美年健康会表示:公司所处的健康体检行业受到节假日分布、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周期及居民体检习惯等因素影响……

再来看利润的下降,主要系单店平均收入下滑,参转控分院数量增加后在淡季营收未有充分释放,而淡季的房租、人员工资等为固定支出;加之公司实施的员工股权激励计提与股份支付相关的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2691万元所致。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参转控”分院数量的增加,这算是美年健康比较独特的经营打法。

大致操作就是,在扩张新体检中心的过程中,美年健康先参股10%,剩余股份由并购基金和小股东持有,相应的股权计入报表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项目。当参股门店经过一段时间发展,盈亏平衡之后,再由美年健康控股,当业绩达到目标之后,再进一步全资控股。

好处是,前期帮助美年健康引进了当地资源,节约了投资扩张成本。同时,参股的子公司亏损也不会计入上市公司,只有实现盈利的体检中心,美年健康才会进一步增持至控股,并合并进财务报表。

在这种扩张方式下,2013年美年健康尚且不足百家体检中心,但到了2023年,其体检中心数量已达到596家,其中控股体检中心306家,参股体检中心290家。

但缺点在于,在美年健康进行第二步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溢价收购,增加上市公司投资收益,同时确认商誉。

毕竟,在公司成立时参股相同股份的价格,和公司盈利时增持的价格必然是不一样的,两者之间的溢价部分,自然也将计入上市公司的商誉。

如此一来,连续地先参股后控股扩张,就会带来商誉的持续增长。再加上早期的美年健康借壳江苏三友进入A股市场,到后来收并购慈铭体检等几次对外扩张,同时还有被收购门店在收购后未达收益预期等等。

天眼查APP显示: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末,美年健康的商誉已高达47.45亿元。

而大家都知道,商誉不做摊销处理,但需要在未来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商誉减值会直接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减少公司当期利润。

就像去年,美年健康的商誉减值准备就达到了13.96亿元,直接造成商誉减值损失4185.63万元。

很明显,高额的商誉,对美年健康来说已经成了一个巨大的隐雷。

除此之外,也或许是由于过去激进扩张的原因,所以现在美年健康有点“缺钱”。

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债偿压力方面,截止到上半年末,美年健康的货币资金为18.2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447.9万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为3256万元等等,但是对应的短期借款却达到了24.71亿元。

另外,虽然同期美年健康的总资产为186亿元,总负债104.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6.08%,但是总资产中却又包含了近51亿元的商誉和无形资产,如果剔除掉这两块,那么美年的资产负债率可能会飙升到一个相当夸张的水平。

二是实控人高比例质押的问题。

7月20日,美年健康发布了《关于股东部分股份解除质押及再质押的公告》称,上海天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天亿资产”)为补充经营性流动资金,将持有公司的2742万股股票从深圳市平安德成投资有限公司解除质押后,再度向长安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质押。

其中,天亿资产的法定代表人,正是美年健康的创始人及实控人俞熔。

同时,美年健康公告还指出,公司实际控制人俞熔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6.8亿股,累计质押股份为5.9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86.84%。

这算是从侧面进一步证明了,现在美年健康“缺钱”的经营现状……

如此一来,对大多数公司来说,未来能指望的就只有盈利表现了。

但偏偏现在美年健康的盈利表现却并不稳定,全年年底尚且盈利5.06亿元,但到了现在,却又亏损2.16亿元。这种过山车式的盈利表现,又怎能不让资本市场感到担忧呢?

发力AI,美年健康的方向走对了吗?

回到业务层面,现在美年健康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在向AI方面靠拢,并开始全面实施“All in AI”战略。

比如今年上半年,美年健康推出了与华为云、润达医疗合作研发的国内首款健康管理AI机器人——“健康小美”,主要侧重于智能问答、健康管理计划制定等方面,旨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老实说,如果只是这样,倒还没什么问题,不仅对用户的服务更加个性化了,也更加能吸引用户了,有点像流量入口的意思。

但是从半年报来看,美年健康似乎还想把AI渗透进“检中”,在已有的脑卒中AI诊断、脑认知AI诊断等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AI技术,论证推出AI精准营养解决方案、中医智能体检等产品与服务……

那这就有一些疑问了。

一是研发投入能不能支撑,美年健康宣传的AI能力?

要知道,今年上半年,美年健康的研发投入也才4798.43万元。并且把时间线拉长来看,去年美年健康的研发投入也才为9825.27万元,2022年为1.04亿元,整体似乎也不算高。

虽说侧重于“检后”管理的“健康小美”,好像确实不需要多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但问题是,AI诊断、中医智能体检这些“看病”的手段,这么点研发投入,效果如何?恐怕还有待进一步确认。

二是现在美年健康的AI发力方向,是不是“偏”了?

为什么不看好美年健康的AI体检诊断?除开技术的不确定性外,本质上还是太超前了。

本来大家对民营企业体检就抱有一定的准确性偏见,如果再过度创新,这反而可能会弄巧成拙,引发新的信用担忧。

毕竟,大多数人选择民营企业体检,服务好是一方面,但前提是诊断结果要准确。

事实上,现在民营企业体检也正是因为权威性不足,所以获客成本才一直居高不下。

就比如,今年上半年美年健康的销售费用就达到了10.76亿元,几乎是剩下的管理费用(4.17亿元)和研发费用(0.26亿元)总和的两倍有余。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相比于正面发力AI诊断等“看病”手段,我认为,美年健康或许可以让AI朝着体检服务的“检前”“检后”继续深挖,比如AI营销,又比如AI科普短视频等等,降低获客成本,增加客户留存,解决最直接的问题。

另外,对美年健康而言,AI更重要的作用还应该在于对于内部管理的监管。

原因无他,美年健康在这方面吃的亏,着实不少。

最著名的,莫过于2018年那篇《美年大健康,如果有人死了,你就只能赚一次钱了!》的爆料文章,该文表示,美年大健康前员工自曝2018年1月,一个客人体检后报告没事,但人已经在医院里确诊癌症晚期并全身扩散,转到中山的肿瘤医院,而签发体检报告的医生早在2017年3月患重疾走了,美年用她的名字给无证医生上岗用。

当然,我们必须要点明的是,这篇爆料文章里的不少内容是严重失实的,或者说有点夸大其实了。比如提到的那个“已经死亡”的陈飞雪医生,在事件爆出后就通过照片和视频现身了媒体,澄清了谣言……

不过从后来官方的《责令整改通知书》来看,美年健康下属的广州美年富海门诊部,也确实存在一些管理流程上的违规问题。

比如部分B超检查报告未经医生陈飞雪审核,由其他医生以陈飞雪名义发出报告;检查报告无医师手写签名;该门诊部在未取得放射诊疗许可前擅自开展CT放射诊疗活动……

除此之外,2023年5月,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公主坟门诊部因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受到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罚款处罚。11月,旗下的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又因虚假宣传,被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40万元。

很明显,相比于发力还不够成熟的AI医疗诊断,把内控管理好,或许也是美年健康科技转型一个不错的思路。

毕竟,作为一个医疗服务民营企业,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广大用户,对于美年健康的要求只会是越来越高,所以想要在大健康领域淘金,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品牌公信力,美年健康似乎都不能有短板存在……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