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濂:砚铭重书丹青史

陈振濂艺术讲堂 原创

2024-09-08 22:26

📚 【主编简介】 📚

陈振濂,1956年生于上海。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攻读研究生,198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国家级专家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大型公益培训志愿服务项目发起人。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浙江省文联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振濂以创作、理论、教育三方面的开创性成果享誉当代。四十年来共出版学术专著六十三种,内容涉及古典诗歌、中国画、书法、篆刻等方面,并旁涉日本书法、绘画。

序言(节选)

陈振濂

海宁朱兴初先生,酷嗜金石,乐蓄各色印石而富,以善交游而友朋遍四海,与予有十数年翰墨之交。

时值乙未暑后养疴西溪,兴初探望之际,予为叙西泠印社“重振金石学”新旨,列项有五:1.重现碑帖传拓术,2.恢复青铜器全形拓,3.重视拓本题跋文化,4.倡导砚铭制作收藏,5.钻研石刻碑志镌刻之术。二十年间阐释号召,从初萌至成熟,已成实技推广五大目标而非仅限学理证明;分门别类,按部就班,大见规模矣。其后公务、学务益繁复,搁置日久。是时予亦致力于“阅读书法”新理念之实践推广,无暇他顾。适逢有三日闲暇,初以“阅读书法”之读书札记形式,作尺笺小页《画史札记》四十六则,梳理中国画史名作、名人、名式,大略已具脉络经纬。

转念之间,以为如此小而灵便之书斋文案笺牍形式,何不借金石永贞而得永传?兴初大颔之,且慨然以为:虽非西泠中人,而于“重振金石学”亦必匹夫有责,岂可袖手作壁上观?遂返海州,联结海宁袁君建初、海宁朱君金国、沪上陈君辉,聚合为纯依予之《画史札记》四十六则而成“颐斋砚铭”之金石学专班。袁君、陈君自是印坛健将、西泠中坚,专司《画史札记·目录》铁笔印之责;朱君金国本为印学研究行家,文思极佳,擅文献且工思辨,于此则慨允献拓墨之工。于是趋歙选砚坯雕型,赴淄觅铭刻高技,必反复斟酌衡量,汰其匠艺之只知刻而不知书者若干。更延请淄城高手常君宗林任砚铭书刻之责。铭刻必以得书法点画神韵为鹄,砚拓必求乌金墨拓气象以筑基;而蝉翼之雅未取,镌石之术拒滞,诸事必以精准完美为要。

越二年,事成,陈砚于案,摩挲镌迹,颂读文句,品玩墨痕,复以袁、陈二君铁笔之助,朱蜕燦然,墨款黝然,印石莹然。于是众皆大乐,言此金石学专班,虽属民间自发,兴之所至,勃然而生;尤以集五君五绝技之高诣,今日得睹此洋洋大观,当自诩微功可记于当世金石。吁,可赞也!

兴初、金国二君,持四十六砚铭拓本装为卷二、册二嘱题,欣然援笔立就。一存鄙处,一付二朱,以供他日展陈之需。

甲辰春,二君拟有付梓作展览图录出版之举,于墨本原拓之外,又可借印本化身千万,亦幸事也。二君任版式设计、文字校对、摄图留影之劳,复索序于予。予嘉二朱、袁、陈、常五君各出绝技,初合为一事,竟有如此然夺目、独辟蹊径者,他日再合以事功之益大、益高、益广之创业,必可无往而不至者也。更以知西泠倡引二十年之久曰“重振金石学”,除重于创造历史、承绪绝学之顶层高大上涵义之外,亦必自证饶有社会文明自觉滋养不歇而显示拥有广泛民意基础者。

是为序。

📚 【内文赏析】 📚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