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学子三下乡:对话新老村民,探索新兴业态

蜀上升明月 原创

2024-09-05 19:08

产业融合促发展,人才兴旺促振兴。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通过探索“党建引领、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选为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8月6日,郑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蜀上升明月”实践团队前往明月村深入探索当地文旅产业发展之路,通过把握文化新业态与人才新动能两大资源作用,剖析“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归家,在方寸间创造价值

走进明月村的大小房屋,随处可见青白渲染的布条装点着居室,独具特色的草木染早已成为明月村的一张名片。草木染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人从色彩斑斓的植物中提取天然色素,配合扎染、缬染、蜡染等技术给布料上色,赋予织物独一无二的美。这项艺术自2016年由“新村民”宁远带到明月村,带动了明月村的产业发展,也装饰着村民们的生活。

图为民宿内装饰的草木染窗帘。陈艳影 供图

实践团队走访了多家草木染工作室,对这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掌握了草木染的历史渊源,并亲自体验了草木染的制作流程。青黛蓝染工作室的老板罗丹是明月村的“老村民”,她自四川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后,曾在外面的设计公司工作,看到村子的变化,又有政策的支持,主动回到明月村创办了这间工作室,让游客们体验草木染技艺。

图为青黛蓝染工作室老板罗丹为团队成员介绍草木染相关知识。谌松委 供图

“回村时,政府为我们提供了用地,还有配套的各项基础设施,资金上申请了1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补贴,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对接了很多媒体帮我们做宣传和报道。”作为最早一批回到明月村创业的“老村民”,罗丹见证了明月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明月村经历了一波流量,也度过了疫情,现在慢慢沉淀下来了,我觉得明月村能够稳定地去吸引一些喜欢乡村生活的群体,能够持续地平稳地走下去就很好。明月村的生态是很好的,虽然大家的业态都是差不多的,但并不存在恶性竞争,大家相处都很和谐,都想着把村子共同往一个好的方向去发展,这样明月村就会越来越好。”

热爱,在课堂中传递文化

在唐宋时期受邛窑的影响和辐射带动,加上丰富的高岭土资源,蒲江成为陶瓷重要生产区域。而明月村一直以来传承着中国传统陶艺手工制作技艺,保护着四川省唯一现存的邛窑“明月窑”,其陶瓷器极具自然、个性和艺术性。

在蒲江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了“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大力发展邛窑产业。国家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李清老师回忆道:“当初我们受邀来到明月村,觉得这里山美人美什么都很好,的确也是我们艺术家理想的创作地。”于是,2015年2月,蜀山窑签约明月村,在此设立蜀山窑陶艺博物馆,进行陶艺的研究、创作与生产。

在明月村的生活也如同李清老师设想的一样舒心且温暖:“明月村给你创作空间但不给你施加压力,不是说你做艺术家的,要求交多少税,只是欢迎你人来,你来了就给这儿带来了社会资源,大家共赢。这里也没有偏见,没有把我们看成外来的,疫情的时候,我在那画画,吴村长就每天给我买肉买菜放在我门口,不只是对我,对所有人都是这样。”

为传播陶艺文化,活化明月村陶艺产业,九年时间里,李清老师组织开展了600余期公益培训。首期培训启动时,感到新奇前来参与的村民很多,可兴趣一过,人慢慢就散了。李清老师通过走访调查思考背后的缘由,提出了“农耕陶艺”的理念:“中国是个农耕大国,它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农忙的时候,大家种庄稼,农闲的时候才做生产资料,于是我们从农耕的角度调整培训的时间,吸引大家过来参与。”渐渐地,前来上课的学员从最初明月村村民辐射到了成都、雅安等周边区县,也培养了明月窑陶瓷技艺传承人张学勇等一批制陶人才。

图为李清老师指导陶艺公益培训班成员。薛雅心 供图

在李清老师的邀请下,团队成员在蜀山小筑体验了陶艺制作,从拉胚到塑形,感受柔软的陶土随着指尖的转动在手中慢慢变形,渐渐变成一个个形状各异的器皿,体会陶艺的魅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体验陶艺制作过程。薛雅心 供图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