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里的新质生产力】大熊山上“牧”蜂人

中原网 原创

2024-09-05 09:25

【田野里的新质生产力】系列报道  

大熊山上“牧”蜂人

时至九月,秋凉渐起,登封大熊山上仍是一片青绿。在徐庄镇上山村的一片山坡上,四周鲜有人家,只见一排排蜂箱整齐摆放,成群的蜜蜂往来其间,嗡嗡声此起彼伏。

张占强就是在这片青山中“放牧”蜜蜂的人。今年,他的蜂场再次迎来了大丰收,生产的蜂蜜较之以往质量更优、产量更多、售价也更高。这里面有啥“黑科技”?张占强笑呵呵道,要想蜂蜜好,就得让蜜蜂工作“标准化”。

农技人员现场查看蜂农养的蜜蜂 记者 周甬 摄

“土专家”邂逅新技术

张占强今年53岁,从25岁开始养蜂,到今年已经有快30年的养蜂史了。他的养蜂场坐落于大熊山深处的一片密林中,面积不大,目前有80多个蜂箱,最多时有130多个蜂箱。

说起怎么把蜜蜂养好,平时寡言少语的张占强马上打开话匣子,培育蜂王、组建蜂群、巡检蜂箱、清除蜂螨、组织采蜜、割巢取蜜……可以说是把蜜蜂研究得透透的。不过,自认为已经是养蜂能手的张占强这几年却有了新收获。

2017年,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人员找到张占强,向他推广一项“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

最初,张占强不以为意,他心想,我养了半辈子蜂,难不成现在还要别人教?农技人员并没就此放弃,他们苦口婆心讲了大半天,张占强心里终于开始有了活心思。这时他的老伴也劝道:“就按人家专家说的试试呗,成了咱受益,不成也没啥损失。”老伴说得有理!张占强决定试一试。

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技术推广站书记刘星介绍,成熟蜂蜜是指自然成熟的蜂蜜,一般含水量要降至20%以下,葡萄糖和果糖总含量达70%以上,具有真正意义上蜂蜜应具备的营养成分。长期以来,很多养蜂人由于生产操作不规范,蜂蜜还未自然成熟就取出,导致蜂蜜质量不高。

“我们推广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就是对蜂蜜的生产条件,生产群管理、采收、贮存等进行标准化规范,提高蜂蜜质量,增加蜂农收益。”刘星说。

新办法带来好效益

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张占强首先改变了取蜜方式——

蜜蜂采完蜜后会先把蜜储存在蜂巢,蜂巢的蜜经过自然发酵,成熟后蜜蜂就会用蜜蜡封上盖。以往,很多蜂农未等到蜜蜂完全封盖就取出蜂蜜,这样取出的蜂蜜水分含量大、营养价值也不高。现在,张占强在每个蜂巢基本完成封盖后再取蜜,大大提高了质量。

其次是蜂箱结构的改变。以前,张占强的蜂箱一般是两层,现在“扩建”为三层。“蜂巢的蜜满后,蜜蜂就开始封盖,这个时候它们是不产蜜的。一个蜂箱里有好几个蜂巢,每个蜂巢完成封盖的时间也不一样。”张占强说,蜂箱增加为三层的好处就是,当下层的蜂巢蜜满但未完成封盖时,就把它移到上层,再在原地方放入新的蜂巢,这样产蜜、封盖两不耽误,蜂蜜的产量就随之提高了。

在新的技术规范下,张占强蜂场的蜂蜜完全达到成熟蜜标准,售价要比以前每斤提高三到四元,强蜂群蜂蜜产量也比以前提高了10%。“现在我的养蜂事业更加‘甜蜜’了。”提到这几年蜂场的效益,张占强笑得合不拢嘴。

标准化促进大发展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对养蜂来说,却是一年之计重在秋。每年此时,张占强都十分忙碌。“秋季花朵都凋谢了,外界蜜源减少,这时蜜蜂采回的蜜一般都用作过冬口粮,是不能取出的。”张占强说,做好蜜蜂过冬工作至关重要,这关系着来年蜂群的恢复发展和蜂蜜生产。

蜜蜂过冬也要“标准化”吗?“当然!”张占强一口回答道。继“成熟蜂蜜生产技术规范”后,农技人员又给张占强带来了蜜蜂安全过冬的技术规范。这次张占强想都没想就接受了。从适龄越冬蜂的培育和管理,到蜂巢布置、饲料供应……张占强按照农技人员带来的“技术规范”全部进行标准化操作。

“明年蜂群壮大,产蜜一定再上新高。”张占强仿佛已看到来年滚滚流动的金灿灿蜂蜜。

张占强的经历是我市养蜂产业“标准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刘星说,蜜蜂养殖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收益高、占地小、无污染、技术门槛低、持续造血性强的绿色养殖,尤其是在山区,很受群众欢迎。但长期以来,由于养蜂缺乏标准,养蜂业一直处于粗放发展的状态,全市蜂产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

“要推动蜂产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蜂产业标准体系。”刘星说,近年来,郑州市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养蜂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涵盖蜜蜂养殖、繁育、疫病防控、蜂蜜生产等养蜂各个环节,并覆盖到整个蜂产业链。郑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通过举办养蜂技术培训班、印发养蜂技术材料等方式,将养蜂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到蜂农。

据悉,全市目前共有约10万箱蜂,其中90%以上采用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在标准化养蜂体系下,我市蜂产品生产力提升30%,蜂产品质量实现由原料蜜向成品蜜的转变,并出口至欧亚国家,养蜂收益大幅提升。

记者 杨丽萍 赵冬 李宇航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