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歌声便没有生活 | 余世存杂记069
01
2024巴黎奥运会插画海报
02
偶尔看到四五十岁的人为找一份工作到处奔波,看到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动辄开个小店自得其乐,我就想这中间的差异究竟在哪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三十之后还不能自立,离开打工、依托别人就不能生活?又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年轻人自信看到机会,并敢于尝试,优化配置资源,找到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以前听人说文化人就应该只关心自己的学问和艺术,不要管市场,不要管人情世故,有人甚至嘲笑一些艺术家生活得像个老板一样养若干助手和工作人员,后来我想这样的艺术家也是值得敬佩的。说到底,现代性的本质是个体本位,个人如果不能自立,如果不能给他人给周围提供生活,那么他比传统的依附性人格还要糟糕。
03
孩子们要上学了,神兽归笼,家长窃喜。但不少家长未必意识到,神兽的问题都是他自己的问题,神兽是自己的镜像。孩子挑食,因为自己挑食;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因为自己没有时间观念;孩子无聊,因为自己的生活也无意义……这样说有些扎心。家长们可能会说,他自己这样过了几十年,不也没出什么问题吗?家长们还会说,他这样把辛苦留给自己,不就是希望孩子生活得正常一些吗?哲人或心理学家们都以为,正常请从当下开始。一般人同意,是的,是的,从当下开始;但他自己该干吗还是干吗,他还是我行我素。
04
看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男主角因为工作忙,平时喝水少,得了结石,小便时总是痛得龇牙咧嘴的。突然想到这就是老子说的失道。道在哪里,道在日常生活中。适时适度,这就是道。随时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得其所,这就是道。如果以各种理由弃道而行,养成习惯,那就要靠自己的德行才华去打拼。这就是失道而后德。等自己的德行才能也耗尽后,就只能靠发心去立足。这就是失德而后仁。等忘了发心初心,就只能靠义和利立足或竞争,这就是失仁而后义利。等义利也丢失,那就只能靠规矩,规矩也丢失,那就靠刑靠罚了。于是失义而后法,失法而后刑。这么解读老子的名言,估计他会苦笑摇头,但失道之后的将就、凑合甚至越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注定。电影的主角失道之后活得并不容易,他那么辛苦地适应职场,最后被老板裁掉,一下子失去了依靠,除了病和房贷车贷的压力,瞬间感觉自己一无所有。
05
战争的消息让我突然想起《绞刑架下的报告》,搜索时发现有些网友跟我一样铭记在心,我们都对歌唱的段落有印象:二六七号牢房在歌唱。我歌唱了一生,我不明白,在这临终之前,当我对生命感受特别强烈时为什么要停止歌唱。……我们就这样歌唱着,在满怀愁闷时我们歌唱,在明朗愉快的日子里我们歌唱,我们用歌声送别那也许永远不会再见的同志,我们用歌声欢迎来自东方战线上的捷报。我们就像人们一向那样欢欣地歌唱,永远地歌唱,生命不息,歌声不止。没有歌声便没有生活,犹如没有太阳便没有生命一样。如今我们更是加倍地需要歌唱,因为阳光照不到我们这儿。
06
听说瞿小松老师对《道德经》有研究,见面后才知道这位音乐人是极为渊博的人,他也细细讲解过《金刚经》。他的《之间》一书实证他在陶潜苏轼之间、庄周老子之间、佛耶道耶之间都有很深的研习修证。他说,人类历史上的几位大智大觉者非常了不起。他读了一些东西,得到很深的教益,打算把一些体会落成文字。他不是“研究”,是以生命体验这些智慧。他还说,大觉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因超越感官与概念的大智慧而导引非暴力。这些非暴力的大智慧,对人性有极其透彻的了知,因而能够真正帮到我们。这真是见道之言。
书名:《之间》
作者:瞿小松
出版社: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