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红色圣地,传播信仰力量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所做的重要文章。
2024年7月16日至21日,北京城市学院表演学部学生党支部组织“笃行青春”暑期实践团队,走进红色圣地——延安,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学们发挥专业特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激发创作灵感,将理论学习与朗诵、音乐、表演等表现形式相结合,打造出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并借助新媒体方式进行宣传,积极传播信仰的力量。在行走中感受红色历史、在体验中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思考中坚定理想信念,将思政课堂延伸至广阔的社会实践和网络平台上。
溯延安之脉,承革命薪火
延安,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承载着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发展,更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无数英勇奋斗者在这片热土上用热血书写了历史的华章。
本次红色之旅,实践团队在红色圣地进行先后走进了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宝塔山等一系列红色教育基地,一同重温革命岁月,在“沉浸式”的课堂中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走进南泥湾。这里曾经荆棘遍布、荒无人烟,但如今已是“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八路军在这里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奇迹。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纪念馆中,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生动详细的解说,参观了一幅幅珍贵的史料图片。这里再现了1941-1945年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情景,浓缩了艰苦岁月中一段非凡的历史片段。
之后,实践团听取了“大生产运动历史与延安精神时代启示”报告,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八路军在南泥湾开荒的艰苦历程。从荒芜到丰饶,从困顿到富足,南泥湾不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永恒象征。
同学们用镜头记录下珍贵的历史资料,并在金盆湾动情演唱歌曲《南泥湾》。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积极宣传南泥湾精神。
登上宝塔山。“几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实践团队整装待发,以昂扬的精神面貌登上宝塔山顶,参观了延安宝塔及其周边的革命遗址。宝塔山是延安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精神象征,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的艰苦岁月。成员们仰望宝塔,心中充满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与对历史的沉思,情景相融,朗诵红色诗词。
重返杨家岭。82年前,延安文艺座谈会在杨家岭召开,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文艺工作的思想。墙壁上一幅秧歌剧《兄妹开荒》演出时的场景,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这是“为人民服务”的艺术的伟大魅力。“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同学们作为未来的文艺工作者,纷纷表态应时刻与人民同在,坚持人民立场,创作更多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艺术精品。
忆往昔岁月,奋进新时代
实践团的同学们曾经在校园里熟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本次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梁家河的初心之路、重温入党誓词,实地追忆那段火热的青春岁月。
通过参观梁家河村史馆,寻访知青井、知青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知青院,实践团队真正感受到梁家河有大学问,“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对新时代青年如何在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找准为人民服务的坐标指明了方向。
实践团队观看了大型红色室内情境体验剧《再回延安》。其极具戏剧张力的感人故事和全新的沉浸式艺术表现形式使大家深受震憾,仿佛真正回到了那个革命年代,深刻体会到了革命先辈们的坚韧和牺牲精神。“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厚重的黄土高原生长出的革命圣火代代相传,延安精神所绽放的光辉,跨越时代震撼了心灵,更激发了同学们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
悟革命真谛,践时代担当
经过前期深入的红色思想学习,实践团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深刻的精神感悟,结合自身专业学习,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中打造出具有表演学部特色的“大思政课”,让学习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课堂,而是在实践中触摸历史、感悟精神,真正将红色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前行道路上的强大动力和指引。
同学们结合自身所学,按照纪念馆内所设7个展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介绍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录制、制作“纪念馆里的思政课”。
伟大事业锻造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征程。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本色的生命密码,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从延安精神中追寻初心、校准方向,汲取前行的动力。
“到延安,再出发”,回首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通过本次红色之旅,同学们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谱写新时代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编辑:王芊、王思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