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柱石薛仁贵(一)||李继辉专栏(一)

河南文苑 原创

2024-08-20 15:26

大唐柱石薛仁贵(一)

文/李继辉

写薛录镇的历史绕不开薛仁贵,没有薛仁贵的薛录镇,历史必将大打折扣,并会黯然失色。

薛录镇位于乾县县城之东南,与薛仁贵有着紧密的联系。薛仁贵原本是山西人,因其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如“三箭定天山”“脱帽退万敌”“神勇收辽东”等功绩,被授予右领军卫将军,被封平阳郡公。薛录镇是薛仁贵的封地,该地的许多名称都与薛仁贵有关。例如盘州村、薛梅村、薛宅村、薛仵村、薛录城隍庙、薛录镇一名的来历、薛录军镇的历史等。

又:薛禄镇的名称来源于唐代名将薛仁贵。根据《陕西通志稿》和《新唐书》的记载,薛仁贵是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在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时期,因其屡建奇功而被封有采邑,薛禄镇就是其封地之一。因此,薛禄镇的名称与薛仁贵的采邑有关,是唐代已经设立的镇。

薛禄镇在清代就是一个商业繁盛的集市,是县东南及礼泉县西南、兴平县西北一带农副产品交易的地点。唐德宗时在薛禄镇建兴国寺,后改名为南华寺,但在20世纪50年代被毁。

又: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奉天县(今乾县)有四乡四里一镇。镇即薛禄镇。”其中又指出“唐乾州下有三县一镇”,可见薛禄镇至晚在唐时已成镇。

原薛禄镇东村南门城楼上,曾刻有“汉唐古镇”四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遭毁。此足以说明该镇建镇时间很早。

据《陕西省通志稿》载:薛禄镇,“俗传薛仁贵食采于此。”

又:“乾州社仓玖处,薛禄镇有一座。”

据明崇祯间《乾州新志》载:“薛禄镇,在州东南四十里,有集市,唐薛仁贵食采于此。”

《乾县新志》载:“薛禄镇,在县东南。《通志》‘俗传薛仁贵食采于此’。东南有薛游(薛仵)村.东北有薛宅,东有薛梅坊。”又载:“薛禄寺,在县东南薛禄镇,唐德宗时建。《通志》作五代晋天福四年建。”

据《新唐书》记载:薛仁贵,唐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县),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高宗李治时的名将。少时贫贱,以田为业,有报效国家的宏图大志。太宗征辽东,求猛将,仁贵应募。东征至安地,仁贵解围救中郎将刘君邛,斩贼将,系首马鞍,由是知名。攻高句丽安市城,仁贵著白衣,持戟,腰悬两弓,呼啸而驰,所向披靡。太宗召见,喜得骁将。授右领军中郎将。显庆三年与高句丽战横山、石城,破契丹于黑山,立奇功拜左武卫将军,封河东县男。以后又镇守平壤,拜本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等。唐高宗永淳二年(682)卒,享年七十。赠右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薛仁贵一生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封爵较多,其采邑的地区范围亦应不小。据传本县与薛仁贵采邑有关的村庄有:

薛禄镇:是采邑的中心,唐时已设镇,故名薛禄镇。商业繁盛,集市较大,是本县最富之镇。为县东南及礼泉县西南、兴平县西北一带农副产品交易集市,古历每旬二、五、八有集。唐德宗时所建兴国寺,20世纪50年代后被毁。

薛宅村:在镇东四里,传为薛家住宅之地,故名。

薛梅坊村:在镇东南二里余,传为薛家花园,梅花较多,故名。

薛游村:现名薛仵村,在镇南三里。传薛仁贵常游之地,后建村,故名。后因仵姓人家迁居来此,故又名薛仵村。

盘州村:在镇北三里,传为薛仁贵军士演武之地。因军阵形势盘曲,周折数里,古称五里为一周,故名盘周村。

白杨寨:在镇北四里,俗传为薛仁贵军士驻寨。因地多白杨而得名。

昙支坊:在镇西南五里处:据当地传说,此处曾是薛家花园所在,开过昙花,名闻乡里,故得名。

北田果:在镇西南六至十里处。传为薛家果园所在,故名。

薛禄镇的名称来源于唐代名将薛仁贵的采邑,且该镇在历史上曾是一个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薛仁贵(614~683),名礼,字仁贵。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祖籍万荣县。唐朝初年名将,北魏河东王薛安都六世孙。又载为大黄村而非修村。

又:薛仁贵的祖籍是河东汾阴,即今天的山西万荣县,他的先祖是军事将领薛安都,由南朝宋投奔北魏。南朝宋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存在于420年到479年之间。它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公元420年由刘裕取代东晋政权而建立,经历了5代8位皇帝。公元479年,南朝宋的最后一个皇帝刘准禅让帝位给萧道成,南朝宋被南齐所取代,遂告灭亡。

“南朝”和“南朝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南朝”是对中国历史上四个朝代的统称,即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而“南朝宋”则专指南朝中的第一个朝代——宋朝(也称刘宋或南朝宋)。

薛仁贵出身于河东薛氏南祖房,但少时家境贫寒,于贞观末年应募投军,随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在安市城之战中身穿白袍,持戟悬弓,大呼冲阵,所向披靡。太宗嘉奖其勇猛,召拜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后升右领军中郎将,镇守玄武门。后两度征伐高句(gou)丽,并大破契丹于黑山。

我们要分清高句丽和高丽,千万不可混为一谈。高句丽和高丽实际是存在于不同时期的两个国家,名字虽然极其相似,但在民族起源、版图疆域和历史影响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

高高句丽存在于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七世纪的东北政权,于公元前37年建国,在668年被唐军攻灭。高句丽的民族成分复杂,初期以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扶余人为主,建国者传说为扶余王子朱蒙,后来随着高句丽对外的扩张,国内的民族成分愈发复杂,融入了不少契丹人、靺鞨人、汉人、古朝鲜人以及三韩人。在高句丽后期,扶余人占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成为名副其实的多民族国家。

高丽则是在高句丽灭亡两百多年后,于918年建立在朝鲜半岛上的政权,在1392年被军阀李成桂篡国取代。高丽的建国历程相对清晰,以朝鲜半岛南部土著三韩人为主体的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统一了朝鲜半岛中南部,新罗后来发生分裂,出现了泰封和后百济两个政权。高丽的国父王建本是泰封国的权臣,后来发动政变,取代了原国君弓裔,并改国号为高丽。高丽国的民族成分较为单纯,基本都是三韩人的后裔。由于高丽疆域变化不大,吸纳的新人口不多,所以民族成份也一直相对单一。这一点和高句丽有着显著区别。

唐朝时期的契丹,其活动范围大致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和辽宁省的交界处,内蒙古的东部以及绝大部分的辽宁都属于契丹族的发祥地。契丹族是古代中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其发源地位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这一地区在行政区域上位于内蒙古和辽宁省的交界处。契丹族在唐朝时期开始崛起,其疆域在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时期逐渐扩大,建立了辽国,其疆域东北至库页岛,北至蒙古国腹地石勒喀河流域,西到阿尔泰山,南扩至天津市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一带,而唐朝时期的黑山可能指的是不同的地理位置,黑山可能位于以下地点:

呼和浩特市东南部。

巴林右旗的小罕山。

和林格尔西北,又名杀虎山。

这些位置均位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内,显示了黑山在唐朝时期的地理多样性。又有记载:黑山,中国古代战场,现内蒙古巴林右旗小罕山。

唐显庆五年(660)十二月唐遣大将薛仁贵、辛文陵等,率军攻伐契丹,大军进入草原,战于黑山(今巴林右旗小罕山),俘契丹首领阿不固,解至洛阳。

契丹族的文化和历史对后来的民族和政权有着深远的影响。

龙朔二年(662),薛仁贵随郑仁泰率军击九姓铁勒十余万人于天山,连发三箭,射杀铁勒骁骑三人,使铁勒军惊溃。他趁势追击,俘叶护兄弟三人而还。九姓自此衰弱。后随李勣攻高句丽,攻拔重镇扶余城,与唐军主力合围平壤。高句丽灭亡后,率军留守平壤,进封平阳郡公。咸亨元年(670),任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击吐蕃,但在大非川之战中战败。回朝后被免官为民。虽然建功无数,但一时有错,也逃不脱革职为民的下场。后一度被起用复为鸡林道总管。唐朝时期,“鸡林道”是指新罗,即现在的朝鲜半岛。这一解释与唐代官书中的记载相符。古代文献中,“鸡林”有时被用来代指日本,但这并不改变其基本含义。可能由于发音相似,有时会与吉林混淆,但实际上“鸡林”在唐朝指的是朝鲜半岛。

晚年重新被起用为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永淳元年(682),大破突厥阿史那元珍部于云州。薛仁贵是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且文武兼修。薛仁贵于永淳二年(683)去世,终年70岁,死后,朝廷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朝廷特造灵舆,护丧还归故里。正史亦载,永淳二年(683),薛仁贵因病于雁门关去世,享年七十岁。唐高宗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今北京市)都督。

突厥是6世纪中叶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的一个游牧部落,是6世纪以后中国北方、西北方操突厥语的民族名称。

突厥于552年消灭柔然汗国,建立突厥汗国。583年,突厥汗国以阿尔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大势力。630年,唐朝发兵击败东突厥汗国。657年,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汗国,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了后突厥汗国。回纥首领骨力裴罗因功被册封为怀仁可汗,在漠北建立回纥汗国。

突厥作为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也随着汗国的消亡于8世纪中后期解体,并在西迁中亚西亚过程中与当地部族融合,形成多个新的民族,新的民族与古突厥民族有本质区别。从此,突厥在我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

薛仁贵忠心卫唐四十载,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句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典故。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衍生出《薛仁贵衣锦还乡》《薛仁贵征东》等文学作品。

在唐高宗时期,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被派去攻打西凉,而薛丁山也不负大唐厚望,大获全胜。然而,真正的历史中,薛仁贵并没有薛丁山这个儿子,而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与薛丁山有诸多相同之处。但是也有其他的说法,说薛讷是因故被陷害,冤死在了武则天的手里,但却并无历史依据。

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是一个虚构的历史人物。在各种影视作品中,薛丁山在与西凉的征战中,立下汗马功劳,最后却因受人陷害,惨死在武则天的手中。在平定西凉时,薛仁贵的儿子薛丁山,儿媳樊梨花,功不可没,唐高宗李治下旨封他们为王为侯。

薛丁山的儿子当中,武艺高强的要数他的第三个儿子薛刚。薛刚为人粗野,见到不平之事,总是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所以在长安城薛刚被人称为“通城虎”。后来由于薛刚在一次观花灯时,不慎将太子踢死,而当时高宗皇帝正在楼上欣赏美景,楼下人群因薛刚踢死太子一时惊恐不安,李治的观景楼受到强大的撞击,造成楼阁倒塌,高宗皇帝从楼上跌下,摔成重伤,没过多久就驾崩了。

大唐律法严明,薛刚犯下如此大罪,定然是要株连九族。然而,唐高宗李治在临死前,对长子交代,薛家为唐朝功臣,为大唐江山立有大功,并且对大唐忠心不二,薛刚犯下大错,只追究薛刚一人,无须牵连薛氏满门。并昭告天下,使得大唐臣民无不称赞。但是,当时手握重权的张武一党却恨得咬牙切齿,他们与忠臣素来不合,早就视薛家为自己的绊脚石。恰逢如此良机,只要抓住不放,就可以一并除去薛家势力。于是张武一党一定要按照大唐律法来办薛家,这正好与武则天不谋而合,武则天一直忌惮这些有功之臣,以及他们的后辈子孙,早就想除之而后快,一举消灭。

其实,武则天已觊觎皇位多时,正好有这么个理由,可以拿薛刚开刀,以儆效尤。于是武则天下令,薛刚罪不可赦,薛丁山教子无方,应全家抄斩,二百余口一个不留,全部杀死。其杀人手段更是残忍至极,武则天一声令下,命人在薛家的府邸,就地挖坑,将薛家上上下下生生活埋,而此次触犯大唐刑法,犯下滔天罪行,为薛家人带来灭门之灾的薛刚,早在犯事之后就已逃走,所幸没有因此被杀,但是,这次灭门惨案,为后来的薛刚反唐埋下伏笔。

李继辉,笔名丑土,陕西省乾县薛录镇人。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咸阳市文学院理事,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国际文学艺术促进会会员,陕西省乾县秦风创作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乾州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乾州地域文化博物馆副馆长,“乾陵杯”“家国情怀"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北方文学艺术学会“生命印记”全国主题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粮安天下”全国主题征文大赛特别奖获得者。《活死人》获当代作家一等奖,首届咸阳文学奖获得者。已成书稿多部。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