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之蒲||薛宏新专栏(194)

河南文苑 原创

2024-08-13 21:34

□薛宏新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崔士喜(崔柯)生前曾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就是《望月之蒲》,那时候网络还不发达,最早看到老师这篇文章还是老师的手抄本,当时的我还在纳闷儿,老师咋会取这样的题目?蒲,会望月吗?

直到有一天,去平原小区找朋友小聚,中午吃饭时,在一家饭店,忽然看到饭店开在奇花异草丛中,那水中既有荷花的清涟,又有不失典雅的菖蒲。突发奇想,老师的散文未曾公开发表,至今十几年过去了,自己何不也写一篇同题,一慰先生在天之灵,二可袭老师文风,岂不美哉。于是乎即有此文。——题记

在那遥远而宁静的夜空下,一轮明月悄然升起,如同悬挂在天幕上的明珠,洒下柔和而神秘的银辉。我独自漫步在河畔,脚下是那片熟悉而又神秘的蒲草丛,它们随风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月亮,夜的小精灵,总是那么悄无声息地出现。当第一缕月光穿透云层,轻轻拂过我的脸颊,我仿佛能感受到一种古老而又纯净的力量,它穿透了我的心灵,让我忘却了白日的喧嚣与疲惫。我停下脚步,抬头仰望,那轮明月仿佛触手可及,却又遥不可及,引人遐想。

脚下的蒲草丛,在月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翠绿而生动。它们密密麻麻地生长着,仿佛是大自然铺设的一张绿色地毯,柔软而富有弹性。微风吹过,蒲草轻轻摆动,发出沙沙的声响,那是大自然最动听的乐章。我蹲下身子,轻轻抚摸着这些蒲草,它们似乎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着我,仿佛在诉说着关于这片土地、这个月亮的古老传说。

在这片蒲草丛中,流传着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曾是一片荒芜之地,寸草不生,百姓生活困苦。一日,一位仙人云游至此,见此地荒凉,心生怜悯,便撒下了一把神奇的蒲草种子。这些种子落地生根,迅速生长,不仅覆盖了整片荒地,还带来了丰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从此,这里变得生机勃勃,百姓安居乐业。人们感激仙人的恩赐,便将这片蒲草丛视为圣地,每年中秋之夜,都会聚集于此,赏月祈福,感谢蒲草带来的福祉。

这个传说让蒲草在当地人心中占据了特殊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信仰和希望的象征。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满蒲草丛时,人们总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温暖和力量,仿佛仙人就在身边,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们。

月亮与蒲草,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每当夜幕降临,月亮便会成为这片蒲草丛的守护者,用她那柔和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而蒲草,则像是月亮的忠实听众,静静地聆听着她的每一句低语。它们之间,仿佛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让这片土地充满了诗意与浪漫。

望着那轮明月,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月亮,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她寄托了人们无尽的思念与遐想,而在这片蒲草丛中望月,更添了几分静谧与祥和。我想起了远去的恩师,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在我身边的朋友,他们是否也在这一刻,望着同一轮明月,思念着彼此呢?

蒲草,虽不起眼,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它们能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无论是干旱还是洪涝,都无法阻挡它们前进的脚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想,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我们都应该像蒲草一样,勇敢地面对,坚强地活下去。

月亮的圆缺变化,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她告诉我们,人生有起有落,有得有失,这是无法避免的。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就能像月亮一样,无论圆缺,都能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当夜深人静,我缓缓起身,踏上了归途。回望那片蒲草丛和那片明月,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宁静。我知道,这片土地、这个月亮、这些蒲草以及那个根深蒂固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我也会像蒲草一样,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艰难,都会勇敢地面对,坚强地活下去。

薛宏新,男,中共党员。曾出版《小河的梦》《婆婆是爹》《可劲乐》等个人文集,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故事会》《故事世界》《民间文学》《今古传奇故事版》《传奇故事》《古今故事报》《当代文学》《河南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数百家报刊网络平台,现供职于原阳县城管局,原阳县乐龄书香团成员,原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