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伏贴”|刘豫东专栏(78)
我的“三伏贴”
刘豫东
今年农历六月初十入伏当天,医院的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个“三伏贴”的信息称,入伏后,修武县人民医院中医理疗科“三伏贴”场面火爆!
对于伏天贴“三伏贴”,自己平时倒没有注意过。经了解才知道其中大有名堂,原来,在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是中医最常见的冬病夏治疗法之一,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
据懂医学的朋友介绍,“三伏贴”来源于明朝古方“天灸”,主要以白芥子为核心,加上干姜和一些温通的药物,组成一个外用的剂型。这个剂型在原始使用的时候主要是针对哮喘病人,灸完会在穴位上发泡留痕,通过持续刺激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如今,许多医院都把它改良了。每个医院有不同的配方,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辨证使用。看来我们的国粹中医真是博大精深,古为今用,中西医结合,永不过时。
炎炎夏日,如何度过漫长的伏天,当看到中医的“三伏贴”后,遂突发奇想,为自己也开一副“三伏贴”,其核心是运动,加上练字、写作、摄影等温通的“药物”,组成一个量身定做的“剂型”。
我的“三伏贴”里,先说运动。常言道,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使进入伏天,也阻挡不了自己锻炼的热情。今年以来,为防止膝盖受伤,在跑步运动的频次上有所减少,每周一三五跑步,二四六日跑休,一次5.21公里,坚持了大半年,感觉状态还可以。早起跑过步后,虽大汗淋漓但心情愉悦,待拉伸后冲了澡,真是神清气爽。当然,跑步也能让人上瘾,如果少跑一次的话,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的“三伏贴”里,包括练字。字无百日功,学书贵有恒。工作闲暇之余,我会抽空练练字,哪怕五六分钟的时间,算是忙里偷闲,换换脑筋。练字的笔是普通的中性笔,纸是别人丢弃的废打印纸。练字的过程既可以沉淀心境,也是修身养性,它能让人远离浮躁和空虚,摒弃一切胡思乱想。练字时,自己多抄一些经典古诗文,像《登泰山记》《项脊轩志》《放鹤亭记》等等,抄的遍数多了,这些古诗文自己也会背诵了,这可能是练字带来的意外收获。记得周作人曾说过,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想想也点道理。
有人说,写作是一种修行。我的“三伏贴”里,不能没有写作。其实,真正的写作,不会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是一种召唤。这些年,由于一个人在外打拼,再加上酒桌上的朋友不多,自己的周末大都是在写作中度过的,当然,有时也骑车下乡采风,搜集写作素材。南宋诗人陆游讲,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承认自己不聪明,但深知勤能补拙的道理。于是,每个周末基本上都会钻进屋里“躲进小楼成一统”,在敲打键盘声中记录每一个平淡的日子,与自己对话,让往日的曾经变成凝固的文字。诚然,写作很辛苦,但热爱就不一样了。今年以来,先后在《顶端新闻》等自媒体发表推送了多篇文字,用微不足道的收获来激励自己,知命不惧,日日自新。
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我的“三伏贴”里,少不了手机摄影。不知何时,自己开始喜欢上手机摄影。诚然,手机摄影也是一种艺术,我不过是一个门外汉,顶多算一个业余爱好者。如今,持有手机的人可以说都是一个摄影者,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平日里遇到好看的花花草草,会拿起手机拍照;到公园里游玩,自己会寻找最美的风景;即使走在大街上,一旦碰到精彩的瞬间,也会举起手机拍摄。回来后,精心挑选自己的所谓作品,将其上传至个人微信公众号,与大家分享,用色彩装点生活。人生不乐复何如,有时自娱自乐也是一种能力。
苏东坡曾言,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导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无害者,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由此看来,自己的这副“三伏贴”开好后,还有注意禁忌事项,那就是在合理饮食、规律休息的基础上,必须长期坚持,方见疗效。不羡慕、不攀比,知苦难、知满足,过属于自己的日子。
医者云,中医治未病。但愿我的“三伏贴”也能让自己平安度过三伏天,清凉一夏。
2024-07-18
作者简介:
刘豫东,男,河南商丘人,笔名:流汗的公牛。文学作品曾在《中国医药报》《河南日报》《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文化商丘》等报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