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汤||薛宏新专栏(149)

河南文苑

2024-07-14 08:58

喝汤

薛宏新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这话言之有理。饭前先喝几口汤,将口腔、食道润滑一下,可以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有利于食物稀释和均匀下咽,促进消化吸收。最重要的是,饭前喝汤可使胃内食物充分贴近胃壁,增强饱腹感,从而抑制摄食神经中枢,降低人的食欲。

在豫北的乡村,喝汤不仅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更是一种深厚的文化习俗和情感交流的体现。

豫北乡下的汤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 其中,家常饭里的汤主要有米汤、玉米糁糊涂汤、面汤(又称甜汤)和咸汤等。面汤虽名为“甜汤”,实际并不加糖,其微微的甜味来自小麦面粉本身。而咸汤则可能包含各种蔬菜和肉类,根据季节和食材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此外,还有几种在当地颇受欢迎的特色汤品,如羊肉汤、牛杂汤等。这些汤品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是豫北人餐桌上的佳肴。

豫北乡下人对制作汤品有着严格的讲究和丰富的经验。以甜汤为例,其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高的技巧。半碗面加水,加多少全凭经验,搅拌时既要匀速又要用力,直到面糊能挑起来,下到锅里才能形成细腻的面絮。锅里的水也要适量,多了则汤淡无味,少了则面粘锅底。

对于特色汤品如羊肉汤、牛杂汤等,其制作过程更为复杂。以羊肉汤为例,需要选用新鲜的羊肉和羊骨,经过长时间的熬煮,再加入各种调料和配菜,才能熬制出浓郁鲜美的汤汁。

在豫北乡下,喝汤的场景多种多样。家常饭时,一碗热腾腾的甜汤或咸汤是不可或缺的。农忙时节,人们喜欢做甜汤来解渴;家里来了客人,酒足饭饱后,再喝上一碗甜汤或咸汤,是豫北人的待客之道。此外,在寒冷的冬季,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或牛杂汤更是能迅速驱散寒冷,温暖身心。

豫北乡下的喝汤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生活的热爱,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首先,喝汤是家庭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一碗热汤,不仅满足了口腹之欲,更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其次,喝汤也是文化传承的体现。老一辈人通过传授制作汤品的技巧和经验,将这一习俗代代相传,让年轻一代在品尝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韵味。

豫北虽然大多是可耕种的平原地区,但一直受水旱灾害的影响,一些多雨的年份,一到冬天,雨水退去,又形成一片片白花花的盐碱,旱涝不保,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加之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很长时间一日三餐就难以保障。

据说,把晚饭叫做“喝汤”,来源于元朝时期,朝廷为向汉族人多征粮,要求汉人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并且派元兵夜晚巡查,看谁家烟筒冒烟。百姓夜晚饥饿难忍,就煮点野菜汤喝,元兵发现了,说没吃晚饭,喝的是汤。也有说是明朝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朱桱到南阳为唐定王。他穷奢极欲,强令百姓把一日三餐改为一日两餐,节余一顿饭的口粮全部上交王府。有位老石匠,饥饿难忍,夜晚回家后就挖些野菜熬汤充饥。不料被朱桱发现了炊烟,问他为何违反禁令。石匠说没有做饭,只是喝汤,才得到幸免。如此看来,豫北农村对晚饭的认识就是“喝汤”。

记得7岁那年,玉米粥、红薯糊涂成了家里的“常规汤”,不时也有下小米、大米,搅白面疙瘩的时候,但做面条却是一种奢望!

记得小时候“喝汤”,一家人全用粗瓷碗,每年的春节前夕,爷爷总会在大宾集上买十几个粗瓷碗和2把筷子。买碗是有讲究的,买双不买单。

粗瓷碗一般白底,灰瓷,接近碗沿的外面有两条蓝边,蓝边的中间有一些碎花花,可能是碗口大,向外撇着,再加上做工粗糙。细碗做工考究,纹理细腻,有一圈红色、绿色的花纹,也有一圈青花的,看着就舒服。细碗是不常用的,细碗只有春节祭祀先祖或招待亲戚时才拿出来用一次。

小时候,家里有个不成文规矩。奶奶做好饭后,第一碗先盛给爷爷或家里男孩,从来不先给女孩或外人的。听老人说,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主要大劳力,一家人的吃喝拉撒全指望男的呢。不知过了几年,平常家里“喝汤”都换成了细碗。

正月里,家里打个碗是不能随便扔到粪坑里的,奶奶总要用红纸包住不停地“愿意”:“岁岁平安”,然后放在门口,不舍得扔掉。等奶奶嘱托我们的时候,我们总会一旁犟嘴争辩:“咋不弄个铁的呢?”爷爷会在一旁说,你们堂兄弟十九个要是多出几个像恁富妮哥一样能端“铁饭碗的”就好了,那时还不知道“铁饭碗的”真正意思,今天看来我们家已经有十几个端上“铁饭碗”了。

如今走到乡下,还会听到“恁别走啦,在俺这喝汤吧”,你千万不要误解成真正的“喝汤”,而是真诚留你“吃晚饭”,说不定还有鸡鸭鱼肉酒肴。

唉哟,不好,快晚6点了,不说了,我得回家“烧汤”了。

薛宏新 男,中共党员。曾出版《小河的梦》《婆婆是爹》《可劲乐》等个人文集,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故事会》《故事世界》《民间文学》《今古传奇故事版》《传奇故事》《古今故事报》《当代文学》《河南日报》《新乡日报》《平原晚报》等数百家报刊网络平台,现供职于原阳县城管局,原阳县乐龄书香团成员,原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特别声明
本文为正观号作者或机构在正观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正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正观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微信扫一扫
在手机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