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上市银行反向讨薪近亿元?金融业的大动作该咋看?
作者:江瀚
最近几天,银行业的问题备受市场关注,从建设银行的降薪风波,再到平安银行的搬迁消息,各种新闻不绝于耳,在其中上市银行的反向讨薪问题更受市场关注,其中更有媒体曝出11家上市银行反向讨薪已经近亿元了,金融业的大动作我们该咋看呢?
一、11家上市银行反向讨薪近亿元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2023年,中国银行、招商银行、渤海银行、哈尔滨银行、天津银行等11家上市银行在年报中详细公布了绩效薪酬追索扣回情况,累计“反向讨薪”金额近亿元。“反向讨薪”总金额最高的是招商银行,2023年追索扣回绩效薪酬总金额4329万元,涉及执行绩效薪酬追索扣回的员工4415人。
其实银行业仅仅是个代表,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超出标准的薪酬要退回吗?”今年以来,基金行业内关于限薪、退薪的“小作文”频出,退薪动作也悄然落地。
近日,业内消息确认,已有部分央企系公募基金公司启动退薪工作,要求自2022年起年收入超出标准的退薪,超过标准线的人群,以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为主。多位业内人士透露,上述标准线在300万元左右。
在银行、券商业,“绩效薪酬追索扣回”制度已有所实践。受访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目前,薪酬追索限于违法、违规、违纪等情况。
今年以来,业内盛行的“小作文”还包括限薪。在传闻中,基金公司的薪酬峰值从1500万元逐步降至500万元、300万元,甚至120万元。尽管业内人士对具体数值屡屡否认,“薪酬改革”已然成为基金行业的明确趋势,每家公司的方案和力度有所不同。
二、金融业的大动作该咋看?
近年来,金融行业的薪酬问题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期,11家上市银行联手向部分员工发起“反向讨薪”行动,涉及金额近亿元,这一事件再次将金融业的薪酬改革与风险控制推向了风口浪尖,我们该怎么看这件事?
首先,银行反向讨薪,即银行不仅不再向员工发放薪酬,反而要求员工退还已发放的部分薪资,这一现象看似突兀,实则有其深刻背景。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监管政策的日益严格,金融机构对薪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薪酬追索作为薪酬管理的重要一环,旨在确保薪酬发放的公平性和合理性,防止因不当激励导致的风险行为。
近年来,金融业薪酬改革不断深化,特别是在金融监管从严等大背景下,金融机构的薪酬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银行反向讨薪正是这一改革趋势的体现,它表明金融机构在薪酬管理方面更加注重风险与激励的平衡,通过薪酬追索机制来约束员工的冒险行为和不当决策,从而保障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
其次,金融业的经营特点之一是“利润前置,风险后置”。投资作为一种金融行为,其回报往往在前期显现,而风险则可能在后期暴露。因此,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风险控制。反向追索机制正是基于这一特点而设立的,它要求金融机构在发现风险事件后,对导致风险暴露的员工进行薪酬追索,以弥补损失并震慑违规行为。
在银行业,由于业务复杂性和风险多样性,风险后置现象尤为突出。部分员工为了追求短期业绩,可能采取激进的经营策略或违规操作,这些行为在前期可能带来丰厚的利润,但长期来看却可能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因此,银行通过反向追索机制来约束员工行为,确保薪酬发放与业绩风险相匹配,是符合金融运行规律的合理做法。
第三,反向追索作为一项风控措施,其初衷是为了建立更为公平和可持续的薪酬体系,但同时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副作用。一方面,这一机制应当基于明确的规章制度,且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公正、透明,避免主观臆断或个人恩怨影响决策,确保每一项追索都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另一方面,反向追索不应成为管理层变相削减成本或惩罚员工的工具。如果频繁使用,可能会损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公司的忠诚度,进而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因此,银行在实施反向追索时,应当谨慎评估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确保这一机制能够真正服务于风险管理,而不是沦为管理上的滥用手段。
第四,对于金融业来说,大量普通金融工作者预期的稳定是非常关键的。金融行业的稳定不仅仅取决于高管的决策和风险管理能力,更依赖于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忠诚度。如果金融机构不能保障大多数员工的心理安全和经济利益,那么整个行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因此,金融机构在推进薪酬改革和风险控制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员工的合理诉求和期望。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确保员工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支持,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和竞争力,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